专业建设
专业建设
满腔热忱育栋梁,三尺讲台写春秋-外国语学院师德师风展示:何立艳
时间:2025年04月21日  发布人:外国语学院  来源:   点击数:
在二十六年的高校英语教学生涯中,何立艳老师始终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准则,将全部心血倾注于育人事业。她用耐心与智慧搭建起学生通往知识的桥梁,用温暖与包容守护着每一个怀揣梦想的灵魂,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不平凡的教育篇章。

创新教学方法,调动学习气氛。何老师在教书育人的实践中,始终致力于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创新。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她在课堂上引入多样化互动活动,如组织“情境角色扮演”,让学生围绕职场谈判、文化交流等场景即兴用英语演绎对话,在趣味实践中提升语言应用能力。她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根据学生水平推荐分级阅读与听力资源,鼓励每日定量学习。在团队协作与创新能力培养方面,何老师推行“项目式学习”,将学生分组完成主题研究任务,从资料整合到成果展示全程使用英语。学生们通过制作PPT、微视频等形式呈现观点,在分工合作中提升沟通能力与创新思维。她的教学始终以学生为中心,让语言学习在多元实践中焕发活力。
深耕教坛守初心,匠心筑梦育英才。作为公共英语教师,何老师始终把引导学生学好英语、拓宽视野放在心上。连续三年,她在课堂上组织英语戏剧表演活动。从选角色、读剧本,到设计妆容、制作道具,她都带着学生一步步参与,让大家在跨文化情境中锻炼口语和团队合作能力。课余时间,学生们主动组队练习台词、磨合配合,在舞台上也能灵活应对各种情况,把学到的知识用得活灵活现。每次戏剧评比,她都会自掏腰包买奖品,比如精心挑选的笔记本,上面写满鼓励的话,这些礼物成了学生们勇于表达的动力。
她对英语基础薄弱的学生特别用心,不仅课后一对一辅导发音,还经常鼓励他们。时间长了,学生们不再自卑,学英语越来越有自信。202411月,她指导学生团队参加首届“外教社杯”河北省高校学生跨文化能力大赛,拿到了省级三等奖,实现了学校在这项赛事中零的突破。这次获奖,让学生们明白学英语不只是背单词、学语法,更是用语言去理解不同文化。而她,也用自己的耐心和坚持,带着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路上不断成长。 
春风化雨润无声,桃李枝头蓓蕾红。她对待工作始终追求“精益求精”,尤其在指导学生毕业论文时格外用心。每一篇论文她都坚持“逐字逐句改”,大到研究框架的逻辑、论点的清晰度,小到标点符号误用、参考文献格式偏差,都会一一标注。深夜想到更好的修改思路时,她总会立刻在打印稿上写下整页建议,字迹工整、条理清晰,让学生一目了然。这些布满红笔批注的手稿,藏着她对学生的负责与关怀,段落间的批注透着鼓励。学生接过修改稿时,总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她的用心,这些批注不仅是学术指导,更是一位教师育人初心的无声传递。
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心灵的唤醒。她总能敏锐捕捉到学生的困境,23届一名毕业生因心理压力深陷选题焦虑,多次在与何老师的电话沟通中泣不成声。何老师始终耐心相伴,逐句与学生剖析文献综述,如抽丝剥茧般重建逻辑框架。在她的悉心指引下,这位同学最终顺利完成毕业论文并如期毕业。何老师说:“帮学生跨过一道坎,他们便能在人生路上走得更稳,这是为师的责任,更是教育者应担的使命。”
从青丝到华发,何老师用二十六年的坚守诠释着教师的初心:是课堂上的循循善诱,是生活中的嘘寒问暖,是面对困难时的永不言弃,更是对每个生命成长的无限期待。在她眼中,教育是一场温暖的遇见,更是一场漫长的修行-她愿做那个永远站在路口的引路人,用爱与智慧,照亮学生走向远方的路。 
 
撰稿:何立艳 编辑:张中卫、刘张娟 审稿:李海波
 
版权所有:廊坊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 | 您是访问本站的第位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