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社会实践 > 2023
发挥专业优势 助力乡村振兴实践——传媒学院学子暑期投身乡村振兴实践
发布时间:2024年08月01日  发布人:学生处  来源:   点击数:
时代有召唤,青年有担当。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廊坊师范学院传媒学院“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团,紧跟时代潮流,积极融入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工作大局,重点围绕“文化振兴、教育振兴、产业振兴”等服务内容,志愿服务团先后到达张家口张北县、河北保定阜平、雄安新区、沧州肃宁、承德丰宁、廊坊安次、永清等地农村,开展乡村振兴与发展规划调研考察、乡村文化宣传、文化支教、特色农产品直播带货等多种内容和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助力乡村振兴建设,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




一、聚焦党建引领 坚定理想信念 为乡村振兴葆本色



为教育引导青年学子勇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以实际行动服务乡村振兴。几年来,传媒学院实践团队到保定阜平骆驼湾、张北县小二台镇德胜村进行基层脱贫状况、乡村振兴状况考察,这两个村是习总书记考察脱贫工作走到过的地方;志愿服务团还分别到我校对口帮扶村承德丰宁县北头营乡樱桃沟门村、东南沟门村、安次区码头镇大沈庄村进行走访调研,通过现场研学、座谈交流、走访农户的形式,调研考察聚焦党建引领助推产业发展、引领乡村振兴的新农村经济发展体系,通过考察调研,师生们看到:各个村镇坚持党建引领,立足自身资源禀赋,下好党建引领“关键棋”,以“党建链”领跑“产业链”,让人才激荡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采取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让希望的田野上不断迸发生机与活力。队员们深刻体悟到:乡村要振兴,党建须先行。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乡村振兴中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也使全体师生服务团成员,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筑牢思想根基,厚植家国情怀,探索党建引领下的高质量乡村振兴特色路径,为乡村振兴葆本色。



二、厚植文化引领 展现良好风尚 为美丽乡村增动力



文化引领,是学校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传媒学院充分发挥专业优势,聚焦乡风文明、生态宜居、民风乡情,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加强村风民俗和乡村思想道德建设,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为核心,开展不同形式文化宣传提升活动。
开设“乡音传党音,广播入民心”乡村文化广播
传媒学院实践队员组织播音主持专业学生,在村委会广播站开设“新时代农村之声”广播栏目,让惠民之声传遍乡野,让党和政府的声音走进家家户户。“乡音传党音,广播入民心”,他们用最接地气的方式引导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广播内容通俗易懂,让村民们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深受村民喜欢。
开展了“乡村振兴,文化惠民”文化下乡活动
实践团队每天晚上带领该村广场舞爱好者在村文化广场开展广场舞培训和消夏歌会。悠扬的歌曲、优美的舞蹈,将乡村的美好生活及良好风尚展现给更多的父老乡亲,丰富了乡村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开展“教育振兴,文化支教”活动
传媒学院以兴趣班形式,通过开设音体美、党史教育和安全教育等课程,为同学们提供了内容丰富的第二课堂。党史课上,支教队带领孩子们穿越时空,感受珍贵的历史瞬间,同时引导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安全宣讲小课堂”以情景导入巧妙运用PPT、课堂实验、互动问答等教辅工具和教学方法,进一步增强乡村儿童的安全意识,提高自防自救能力,为孩子们生命安全构筑起一道坚实防线。“多彩课堂”激励乡村留守儿童自立自强、勤奋学习、全面发展,激发起孩子们心中成长梦想,走出大山,看到外面的世界,为幼小心灵里播下理想的种子。





三、围绕产业需求 发挥人才优势 为乡村振兴激活力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产业振兴。传媒学院以乡村振兴为己任,以校地共建、校村携手、校企融合为突破口,促进“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协同育人,将专业优势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动能。
影像记录乡村振兴故事 打造特色化的行知课堂
几年来,传媒学院引导广大青年体悟乡村振兴所蕴含的理想信念,组织学生通过影像的形式记录“镜头里的乡村振兴”的故事。实践团队以“脱贫攻坚后新农村”为题,到张北县小二台镇德胜村进行基层实际脱贫状况考察拍摄;到永清县蔬菜种植基地、保定阜平、承德丰宁等地农村进行“乡村振兴路上”纪录片的拍摄,展现我省广大农村从“精准扶贫”到“乡村振兴”政策背景下的深刻变化,打造特色化的行知课堂;传媒学院副书记倪亚静带领学生团队拍摄到廊坊市乡村振兴企业示范基地——祥坤农业庄园拍摄的“乡村振兴路上的新农人”主题宣传片、刘洪亮老师带领他的学生团队拍摄的“我爱美丽家乡”系列宣传片,发布在抖音平台上进行广泛传播乡村振兴成果,获中国电子商会、教育部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学指导委员会举办的“2023第二届全国电商技能大赛”视频组三等奖一项,二等奖两项。王玲老师指导学生拍摄的“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旅游视频宣传片荣获团省委举办的“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Volg短视频征集活动三等奖。影像视频片,实现了学生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引导教育广大青年学生走进乡村、服务乡村,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支持者和实践者。
聚焦乡村文创研究  给乡村旅游带来了新的机遇
传媒学院暑期实践瞄准产业振兴提速提质,聚焦乡村文创研究,在人才和智力方面点燃乡村振兴引擎,在“推广旅游发展、文创发展”上持续发力。组织师生参加河北省第二届大学生文化创意设计大赛,并获得三个二等奖和五个三等奖的好成绩。马玉红老师指导的作品《灯火戏人间》、武超老师指导作品《水母夜灯》、张冬玉老师指导的作品《廊坊非遗文化“第什里风筝”日历》、许剑茹老师指导的作品《燕赵神韵风华河北》,这些文创作品对于优化乡村休闲旅游业,培育乡村新型服务业,打造乡村产业品牌,提供了科学可行的对策及建议;王彦苏老师带领她的学生团队,为第什里风筝小镇设计了风筝文创产品,大学生们借助文创集市既展示了大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创新精神,也为乡村旅游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当地村民也对此表示赞赏和支持,认为这些大学生的创意和设计给乡村旅游带来了新的机遇。
化身“带货主播”  助力乡村振兴
近两年来,传媒学院组织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先后到雄安新区、沧州肃宁、保定阜平等地,直播带货农特产品,助力乡村振兴。2023年5月至今,曾参加了“创河北,享未来,我为家乡代言”廊坊市直播带货大赛、“天津银行杯”第二届“我为河北代言”2023年电商创业赋能乡村振兴省级决赛,获得了河北省高校组第一名的好成绩;2023年12月,参加了“第二届全国电商技能大赛”直播带货大赛,有两个组别获得二等奖,一个组别获得三等奖,传媒学院被共青团河北省委授予“优秀电商人才培育基地”。今年7月,实践团队来到保定阜平带货当地“老乡菇”、“红枣醋”等农特产品,直播间气氛热烈,观众购买热情高涨,开播仅10分钟时,成交额超过1000元,抖音平台累计点赞量破1W+,超99%同级别主播,为阜平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接下来,传媒学院将继续发挥专业优势和特长,将实践育人效果最大化,把“暑期三下乡”与常下乡结合,积极主动融入乡村振兴“大棋局”,大力宣传好乡村振兴的好政策和富民成果,用功在不舍的脚步将青春的热情和活力融入乡村发展建设中,将乡村振兴“主战场”变为立德树人“大课堂”,引领青年学生投身广袤乡村,谱写青春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