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社会实践 > 2023
与光同行 声生不息|马克思主义学院暑期“三下乡”“光与声”实践团理论宣讲进行时(一)
发布时间:2024年07月28日  发布人:学生处  来源:   点击数: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两个确立”“两个结合”思想,贯彻学习廊坊师范学院2024年大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精神,马克思主义学院“光与声”实践团于2024年7月22日前往张家口市进行集中实践学习。
 

 

 

 
 
新时代新思想青年说,“光与声”实践团持续在实践中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在参观学习过程中,实践团首先来到了张家口市察哈尔烈士陵园。面对庄严肃穆的烈士丰碑,实践团成员严肃认真地学习了一条条标语精神,用实际行动祭拜先烈忠魂。察哈尔烈士陵园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不仅承载着对革命先烈的缅怀和敬仰之情,还肩负着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陵园内的主题群雕、牌坊以及革命烈士纪念塔等建筑作为进行历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都在无声地诉说着革命历史的光辉历程。实践团充分利用本次实践做好理论宣讲,结合马克思主义与察哈尔烈士陵园特点,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察哈尔革命斗争的历史意义和中国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
 

 

 
接下来,“光与声”实践团在仔细寻找与当地群众的指引下,参观学习了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陈列馆。在陈列馆广场的正中央,屹然伫立着一座察哈尔抗日同盟军烈士纪念塔。1933年6月21日抗日同盟军誓师北征,仅用了21天时间就相继收复康保、宝昌、沽源、多伦四县,为记录这一可歌可泣的民族抗争历史,中共前委和抗日同盟军军事委员会修建了自抗战以来京西地区为纪念抗日阵亡烈士建造的最早的一座纪念塔。在陈列馆的参观学习中,实践团成员认识到这一历史事件正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阶级斗争理论在中国具体实践中的生动实践,体现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不畏强权,勇于抗争的民族精神,推动了“光与声”实践团成员进一步了解与感悟其中蕴含的民族团结精神与爱国主义精神。这一经历使我们深切感受到革命先辈所留下的精神财富和今天社会给予我们的学习机会之难得可贵。实践团成员在这里感受到英雄先烈们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所付出的巨大牺牲和无私奉献,极大地激发了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这种教育形式正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实践理论的具体应用,一点一滴的红色历史之韵正是在实践团成员心怀感恩与敬仰中慢慢被解读。在宣讲部分,实践团成员从阶级斗争与民族解放的理论出发,进一步的分析了抗日战争中察哈尔人民的英勇斗争。
 

 
在下面的参观学习中,“光与声”实践团来到了张家口市大境门历史文化遗址,登上长城、了解历史、认识现实、感悟文化。大境门遗址作为张家口的重要历史遗迹,见证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历程。实践团成员深刻理解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关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的重要价值,感悟到了英雄先烈们身上体现出的英勇抗战,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同时,实践团成员进一步分析了在大境门所处的历史背景下,阶级斗争和民族解放运动是如何交织在一起,共同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探张垣之地,寻实践密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中强调,要抓好党的创新理论武装,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和现代化建设能力,通过今日的理论宣讲活动,“光与声”实践团深刻体会到了“两个确立”与“两个结合”理念的重要指导意义。在这个被誉为“第二延安”的城市里,实践团成员不懈的探寻其发展的密码。要上好一堂行走的思政课,在二十届三中全会的精神指导下,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将思政教育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坚定“四个自信”,强化“四个意识”。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上,广大青年学生更要坚定理想信念,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实践的道路上挺膺担当,书写青春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