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培养目标
1. 培养目标
本专业面向信息通信领域,培养学生在通信领域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掌握各类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信息处理、通信网等方面的知识及应用的专业技能,能够在通信、电子等相关领域从事通信技术的基础研究、工程设计、网络建设与运营等方面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2.培养目标分解的指标点
①具有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综合考虑法律、环境、社会、文化和可持续发展等因素的影响;
②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和外语综合能力,在文学、艺术、社会学及公共关系学等方面有一定的素养;
③具有宏观视野,能够积极主动适应不断变化的国内外形势和环境,养成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习惯,不断增加知识储备和提升能力;
④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掌握通信领域内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无线、多媒体等通信技术以及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的分析与设计方法;
⑤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能够综合运用工程数理基础知识和通信工程领域的专业知识,解决通信系统设计与集成、信号与信息处理、网络建设与运营等相关领域的工程技术问题,逐步成长为行业骨干和高层次人才。
二、毕业要求
1. 毕业要求
0思想道德: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准确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①工程知识:具有从事通信工程所需的扎实的数学与自然科学、工程基础以及通信工程专业知识,并能够综合应用这些知识解决通信工程领域的相关问题。
指标点1.1:能够运用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知识对通信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恰当的表述。
指标点1.2:能够针对电子电路、通信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过程建立合适的模型,并利用恰当的边界条件求解。
②问题分析:能够运用数学与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通信工程领域的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指标点2.1:能够识别通信领域复杂工程问题中的关键环节和参数,并具备利用专业知识进行有效分解的能力。
指标点2.2:具备通过文献查询分析对分解后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表达、建模、正确描述系统解决方案的能力。
指标点2.3:能运用工程基础和专业基本原理,分析影响通信系统有效性、可靠性的可能因素,获得有效结论。
③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综合运用理论和技术手段,设计针对通信工程领域问题的解决方案,
设计满足信息获取、传输、处理或使用等需求的系统、单元(部件)或工艺流程,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创业意识。
指标点3.1:能针对通信系统、信号信息处理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分析,明确相关约束条件和需求,提出解决方案。
指标点3.2:能针对复杂工程问题的特定需求,独立完成软硬件模块设计与实现,并在设计和实现中体现创新意识。
指标点3.3:了解通信系统的应用对社会、安全、法律等的影响,能够从系统的角度权衡通信领域复杂工程问题所涉及的相关因素,提出折中的解决方案,完成系统设计实现,并通过测试或实验数据分析其有效性。
④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通信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进行单元电路、信号处理与传输单元、典型电子系统等方面的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数据分析与解释,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指标点4.1:能够采用正确的方法,对通信领域复杂工程问题涉及的信道、信号特性、用户信息和流量特征等进行研究和实验验证。
指标点4.2:能够运用工程基础和信息通信的基本理论,根据复杂工程问题的特点,选择研究路线,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
指标点4.3:能够根据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实验方案构建实验系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⑤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通信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复杂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
指标点5.1:能恰当选择和熟练使用相关仪器仪表,测试电子电路、通信系统性能,并能运用图表、公式等手段分析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
指标点5.2:能恰当使用计算机软、硬件技术,通信协议及算法仿真等工具,完成通信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仿真与模拟,能理解其局限性。
指标点5.3:能熟练运用文献检索工具,获取信息通信领域理论与技术的最新进展。
⑥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通信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指标点6.1:具有在信息通信企业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的经历,了解必要的本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背景知识。
指标点6.2:熟悉信息通信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相关的技术标准、知识产权、产业政策和法律法规,能够应对一定的工程伦理问题。
指标点6.3:能够分析和客观评价复杂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⑦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通信工程领域有关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通信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指标点7.1:能树立绿色通信的理念,理解通信工程实践和系统运行对生态环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指标点7.2:能够针对实际通信工程项目,评价其实施效果,分析判断项目对人类、环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⑧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通信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
指标点8.1: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哲学、历史、法律文化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理解在工程实践中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指标点8.2: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正确的劳动观,懂得劳动创造价值的道理,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指标点8.3: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社会公德,通信工程职业道德与规范,在通信工程实践中能自觉遵守,并履行责任。
⑨个人和团队: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体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指标点9.1:能够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主动与其他学科的成员合作共事,明了自己在多学科团队中的责任和任务,独立完成团队分配的工作。
指标点9.2:能够理解一个多角色团队中每个角色的含义,听取其他成员的意见,组织团队成员开展工作,协作完成团队任务。
⑩沟通:能够就领域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
指标点10.1:能够就本专业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清晰的书面和口头表达,并能与同行和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
指标点10.2:能够有效利用外文资料,并能利用英语进行口头和书面交流。
指标点10.3:了解信息通信领域的国内外发展趋势,并能将系统开发置于国际背景之下。
11项目管理:掌握工程项目管理基础知识,能在实际项目中运用,把握项目管理的关键问题,并能对项目进行成本管理和经济决策,在多学科环境中协同应用,具备项目经理的基本素质。
指标点11.1:掌握项目管理领域的基础知识,了解项目成本构成和经营方法进行经济决策,并能识别工程项目中的关键问题,通过进度分解和团队协作等推动项目目标达成。
指标点11.2:能够将工程管理原理和经济决策方法运用于通信系统的设计、控制、制造及工艺流程优化等过程,并能够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具备项目经理的基本素质。
12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指标点12.1:能认识不断探索和学习的必要性,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具有终身学习的知识基础,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了解拓展知识和能力的途径;
指标点12.2:能够针对个人或职业发展需要,采用合适的方法,自主学习信息科学的新知识,适应社会的发展。
2.毕业要求对培养目标的支撑矩阵
|
专业培养目标1 |
专业培养目标2 |
专业培养目标3 |
专业培养目标4 |
专业培养目标5 |
工程知识 |
|
|
|
M |
H |
问题分析 |
|
|
|
|
H |
解决方案 |
|
|
M |
L |
H |
科学研究 |
|
|
|
M |
H |
现代工具 |
|
|
|
L |
H |
工程社会 |
M |
M |
|
|
|
持续发展 |
H |
L |
M |
M |
|
职业规范 |
M |
M |
|
|
|
个人团队 |
H |
L |
|
|
|
沟通能力 |
|
|
H |
|
L |
项目管理 |
|
H |
|
|
M |
学习能力 |
|
|
M |
H |
|
三、毕业应修读学分和获得学士学位的要求
毕业应修168学分。符合廊坊师范学院毕业生学士学位暂行办法及有关要求,获得工学学士学位。
四、修业年限
基本学制为4年,学生依学业完成情况可在3-6年内毕业。
五、核心课程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通信原理、高频电子线路、移动通信、现代交换技术、光纤通信、数字图像处理、单片机原理与应用、信息论与编码。
六、专业实践教学及要求
1.实验
课程实验是针对课程内容相关知识点设置的实践教学活动,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实验指导老师指导,运用所学课程知识,完成相应的实验题目,通过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加深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启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入思考、敢于创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专业综合实训
专业综合实训1-专业综合实训6分别在第二至第七学期进行。第二学期在实验室或到相关企业进行专业观摩实践锻炼,使学生对通信工程专业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提高专业兴趣,强化专业信念。第三至第七学期,从专业主干课程中,精选部分课程,涵盖内容主要包括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高频电子线路、通信原理、EDA、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嵌入式系统课程等课程。由专业教师协助与指导,学生分组,通过动手实践锻炼,强化通信工程的专业知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向实践学习和探索的积极性。
3.毕业论文
在第七、八学期进行并完成。由专业指导教师提出若干毕业设计题目,供学生选择,也可以有学生自己拟定题目,通过开题答辩,在得到老师确认后,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相关工作,在学校指定的时间内进行查重,合格后,进行论文答辩。答辩合格给予相应的学分。
4.毕业实习
在第八学期进行为期16周的毕业顶岗实习,让学生在实际的社会环境中得到锻炼,完成学生从学校到社会,两个环境跳跃的衔接,使学生毕业后,能在短时间内适应工作岗位,做到首岗胜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