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培养目标
1. 培养目标
本专业适应国家教育改革发展要求,服务廊坊,立足河北,面向京津,以立德树人为宗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师德修养、扎实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素养,具有过硬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能够在中学及各类教育教学单位从事信息技术教学、研究的优秀中学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
2. 培养目标分解的指标点
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宽厚的人文科学素养、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坚定的教师职业信念和高尚的师德修养,成为中学生的优秀引路人。
②能应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知识和技能进行基础教育中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编程教育的教学、教研和教学管理工作,能通过学习、研究和自我反思成为中学信息技术优秀教师。
③具有德育为先的理念,能胜任班主任工作,并从事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对学生进行全程、立体、科学、综合的教育和引导。
④通过有效沟通和合作,运用反思和批判性思维等,跟踪并自主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知识、教育教学中的新理念和新方法,实现创新发展,开展教学研究及信息技术相关工作。
二、毕业要求
1. 毕业要求及其分解的指标点
学生毕业时满足“一践行三学会”的毕业要求,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热爱教育事业,掌握教育教学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具有班主任指导、综合育人、反思和沟通合作、可持续发展的终身学习的能力。
(1)师德规范:深刻领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教书育人为己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认同”。热爱人民教育事业,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学习和遵守中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学习教育法律法规,具有依法执教意识。
①践行社会主义:深刻领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思想,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认同”。
② 热爱教育事业: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热爱人民教育事业,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
③ 遵守师德规范:遵守中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主动学习教育法律法规,能够依法执教,弘扬高尚师德师风。
(2)教育情怀: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从教意愿,认同人民教师职业,形成积极的教师教育情感和教学育人态度。具有较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尊重学生、胸怀育人,工作细心耐心;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和全面发展,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①热爱教师职业:热爱教师职业,具备从教意愿。秉持正确的价值观,具备积极端正的教师教育情感和教学育人态度。
②崇尚人文科学:秉持人文知识和科学精神,引导学生自主和全面发展,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
③ 关爱学生成长:尊重学生,对待学生富有爱心和责任心,工作细心耐心,做学生成长的“四个引路人”。
(3)学科素养: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理解本学科的知识体系、基本思想和方法。了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具备学科交叉融合的意识。了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在社会实践中的应用,具有获取和分析信息的能力,掌握教育信息化实践方法,并能应用于社会实践。
①掌握学科知识: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础理论、技能和方法,理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知识体系,理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②培养学科融合意识:了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具备学科交叉融合的意识。
③重视知识实践:了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在社会实践中的应用,具有获取、分析信息的能力,能应用学科知识和技能解决工程实践问题和教育教学问题。
(4)教学能力: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和信息技术教育的基本理论,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思维方法,掌握教学基本技能。熟悉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和实践技能,能够根据中学生身心发展,依据课程标准进行教学设计和课堂组织管理,形成计算机教学研究的基本思想,具有良好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研究能力。
①掌握教学技能:能够运用学科教学知识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组织开展信息技术教学。
②学会教学设计:能准确理解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内涵和要点,掌握教材和学情的分析和研究方法,初步具备中学信息技术教学能力。
③ 了解教学研究:能够根据中学生身心发展和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有效设计、实施、分析、评价和改进课堂教学,于实践中积累教学经验,潜心教学,不断提升教学研究能力。
(5)班级指导:树立德育为先的理念,熟悉中学德育原理与方法,掌握班级组织和建设的规律与方法。能够在班主任工作实践中,结合班级活动规律,参与德育和心理健康等教育活动的组织与指导,并在活动中不断获取经验和方法。
①树立德育理念:树立德育为先理念,了解中学德育原理与方法,了解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规律和个性特征,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工作。
②掌握班级管理:掌握班级组织与建设的工作规律和基本方法,掌握学生发展指导、综合素质评价、与家长及社区沟通合作等班级常规工作要点,掌握人际沟通的基本方法,能与同事、学生、家长等进行有效交流。
③开展心理辅导:了解中学生身体、情感发展的共性特性和个体差异性,基本掌握心理辅导方法,能够在班主任工作实践中,参与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教育活动的组织与指导,获得积极体验。
(6)综合育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和习惯养成的教育规律与特点。能够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育人价值和信息技术教学活动有机结合。了解学校文化的思想内涵和教育活动的育人方法,对学生进行有效教育和引导,积极参与组织主题教育和社团活动。
①学习教育规律:在中学品德培养、人格塑造及行为习惯养成的过程中,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教育规律。
②潜心专业育人:理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育人价值,并将其与信息技术教学活动有机结合,静心育人。
③学会多方育人:能够充分了解学校文化的思想内涵和教育活动的育人方法,对学生进行有效教育和引导,积极参与组织主题教育和社团活动。
(7)学会反思:具有终身学习与专业发展意识。了解国内外基础教育中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的发展动态,适应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动态,适应信息技术教育发展要求,认识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制定学习计划和职业发展规划,具有不断提升专业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反思和批判能力,学会运用批判和反思思维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中出现的实际问题。
①养成学科学习:紧跟信息技术学科发展前沿,积累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经验,具有不断提升专业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②学会教师成长:了解国内外基础教育发展动态,适应时代和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合理制定教师职业生涯规划。
③掌握反思方法:初步掌握教学反思方法和技能,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能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和解决中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出现的实际问题。
(8)沟通合作:理解学习共同体的内涵和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作用,充分认识个人、集体之间的关系和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具备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能够与团队成员进行沟通交流、合作学习和协作互助。
① 养成团队协作:理解个人、集体和学习共同体的含义、相互关系及其在合作学习和小组互助中的作用,具有团队协作精神。
②学会交流合作:具有较好的理解和表达能力,掌握沟通合作方法,能够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等活动中与同学、学生、家长、同事进行有效交流,获得团队沟通和合作经验。
2. 毕业要求对培养目标的支撑矩阵
|
培养目标1
|
培养目标2
|
培养目标3
|
培养目标4
|
毕业要求1
|
H
|
|
H
|
|
毕业要求2
|
M
|
M
|
L
|
|
毕业要求3
|
|
H
|
|
L
|
毕业要求4
|
|
H
|
|
L
|
毕业要求5
|
|
|
H
|
|
毕业要求6
|
L
|
H
|
M
|
|
毕业要求7
|
|
H
|
|
M
|
毕业要求8
|
|
L
|
|
H
|
三、毕业应修读学分和获得学士学位的要求
毕业应修读160学分。符合廊坊师范学院毕业生学士学位暂行办法及有关要求,获得理学学位。
四、修业年限
基本学制为4年,学生依学业完成情况可在3-6年内毕业。
五、核心课程
教育学、心理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论、离散数学、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计算机组成原理、人工智能、软件工程、软件测试技术、网络工程技术。
六、专业实践教学及要求
实践教学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和关键组成部分。通过实践教学加强学生的师范技术和学科技能的应用能力培养。本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四类:专业课程实验、专业实践、教育实习和毕业论文。
1.课程实验:在授课过程中边授课边实践的方式,主要为理论较多的课程所设置,做到强理论的同时,通过实践提升技能。
2.专业实践:在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和三字一话的实践中对学生进行师德教育、教育情怀培养和师范技能训练。在专业综合实训课程中增强学生综合项目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引入校外企业及企业导师参与,实现与企业的无缝对接。
3.教育实习:教育实习环节可以让学生真正融入到教育工作环境,根据掌握的学科知识展现教学能力和班级指导,在实际中学教学增加体验,积累教学经验。
4.毕业论文:可以是师范教育类论文,也可以是运用计算机的理论与知识,进行项目开发设计。学生能够将教育理论与教学实际结合、教学研究相结合,将教学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认识。学生独立完成项目的调研、分析、开发、测试,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应用能力和项目实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