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学校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着力推进巡视整改,科学制定“十四五”发展规划,健全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全面推动应用转型发展,深度促进校地融合发展,深化“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改革,积极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开局起步硕果累累,实现了学校“十四五”开局良好、起步稳健。
关键词1: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学校紧紧围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组织开展“我们跟党走”100项系列主题教育活动、“百年红色记忆”100个党史故事讲述活动、“颂歌献给党”100首红色歌曲演唱活动、“我们心向党”100幅书画作品创作展览活动、“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100场党课党史大课活动,激发党员干部师生敬党爱党颂党、心向党、听党话、跟党走的热情和行动。打造形成“永远跟党走”“五个100”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冀’往开来 奋进师院”主题系列活动、“唱支山歌给党听”红歌快闪、《岁月征程》MV拍摄制作、“颂歌献给党”万人歌咏大会、“青春心向党 永远跟党走”文艺晚会等六大精品活动,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各族人民好的时代主旋律。


关键词2:党史学习教育
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党中央立足百年党史新起点、着眼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学校党委将党史学习教育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要求,坚持政治站位,严格对标对表,把准正确方向,突出学校特色,做到统筹推进有力度、学宣活动有热度、学做结合有实度、开创新局有效度,推动学校党史学习教育强势开局、持续升温、走深走实。通过党史学习教育,学校党员干部师生普遍受到了一次全面深刻的政治教育、思想淬炼、精神洗礼,进一步增强了历史自信、理论自觉、宗旨意识和责任担当,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大大提升,达到了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的目的。

关键词3:巡视整改
2021年3月22日至4月30日,省委第十一巡视组对学校党委进行常规巡视,6月17日反馈巡视意见。学校把落实巡视整改作为一项政治任务,作为补漏洞、改作风、强管理、促发展的有力抓手,坚持高站位、高标准、高质量,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周密部署、严格督导,坚持立行立改、举一反三、标本兼治。细化问题清单、措施清单、责任清单,建立整改工作台账,倒排工期、挂图作战、销号管理,确保事事有人抓、件件有着落,坚决整改到位。目前,整改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效,下一步学校党委将巩固阶段性整改成果,把持续整改作为一项长期的政治任务,着力推进整改与学校日常工作、教育教学改革、全面从严治党、班子队伍建设结合融合,使整改过程真正成为改进和推动学校事业发展的过程,不断提升现代化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关键词4:“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
学校制定“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坚持创新发展、转型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协调发展、开放发展的理念,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推进多学科、多层次、开放式、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师范大学建设,构建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科学研究体系和社会服务体系。学校着力实施“推进应用转型,实施转型试点高校建设工程”“加强专业建设,实施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工程”“强化龙头作用,实施学科建设突破攻坚工程”“增强科研实力,实施服务地方社会发展工程”“坚持人才强校,实施卓越师资队伍建设工程”“强化产出导向,实施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工程”“加强国际交流,实施开放办学水平提升工程”“改善办学条件,实施校园育人环境优化工程”“落实依法治校,实施综合治理改革创新工程”等九大工程建设,力争到2025年,将学校建设成为国内知名、区域领先、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师范大学。

关键词5:应用转型
学校深化推进应用型本科转型试点建设,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落实国家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变的重大决策,突出学生成长成才和能力养成,以产业转型升级、技术进步和社会建设需求为导向,以全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以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应用型科学研究为主要任务,实施知行共育、协同开放、特色发展、需求导向等“四大战略”,加强应用型学科与专业、应用型师资队伍、条件保障、制度保障等“四大建设”,推行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与内容、教育方式方法、考核评价、质量监控等“五项改革”,坚持以德为先,完善德育教育体系;坚持政产学研用结合,完善大学治理结构;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优化专业结构;加强专业综合改革,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与职业要求紧密对接的课程体系;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建立专业评估体系,健全质量监控和改革机制;坚持人才强校战略,推进“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搭建实践平台,促进产教融合;坚持开放办学,加强国内外交流与合作;面向经济社会主战场,构建科研创新体系;形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办学模式。

关键词6:校地深度融合发展
学校坚持政产学研用结合,推进校地深度融合发展。建设廊坊非遗文化产业学院、现代信息技术产业学院等13个校级产业学院,申报京东物流产业学院、食用菌产业学院2个省级产业学院。建设廊坊市学前教育研训中心、廊坊督导智库教育质量监测中心,打造服务区域基础教育新高地,为廊坊国家级基础教育平台建设贡献廊坊师范学院力量。推进校地、校企、校校深度合作,与固安、霸州等多个县市区开展校地合作,在临空经济、物流产业、城乡社会治理等方面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服务。与中科院、军事医学科学院、新奥集团、冀春集团等科研院所和企业开展深度合作研究,为产业转型升级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人才、科研、信息、技术支撑。开展史学史研究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对京津冀区域历史文化挖掘和研究作出突出贡献。

关键词7: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
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育人育才,抓住抓好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坚持以点连线带面,聚焦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把思想政治工作主线贯通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人才培养体系之中,把立德树人全面融入学校办学理念和办学行为之中。健全完善理论武装体系、学科教学体系、日常教育体系、管理服务体系、安全稳定体系、队伍建设体系、评估督导体系。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和路径载体建设,深化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创优行动”、课程思政“五个一”工程、“管理服务育人示范岗”建设、“一站式书院制学生社区”建设,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

关键词8:一站式书院制学生社区建设
学校深化“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改革,积极探索书院制管理模式,学校住宿实行院系按楼栋相对集中、年级按楼层相对集中、专业班级按宿舍相对集中的管理模式,有利于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日常生活的有机融合。构建“四三四”工作体系,通过“领导班子、宣传阵地、思政专家、党员师生”四带动,“思政教育、活动熏陶、环境浸润”三立足,“表率、引领、宣讲、行动”四紧扣,使书院真正成为丰富高校立德树人的有效载体。书院设置导师工作室、党员工作站、心灵驿站、读书吧、学生公寓安全岗、学生党员服务岗,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公寓文化建设,使学生党建工作由班级向公寓延伸拓展。

关键词9:我为群众办实事
学校坚持学党史、干实事、解难事、做好事,围绕“校园提升行动”“为民服务行动”“文明校园行动”“就业创业行动”“质量效能行动”五大行动,扎实推动“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学校组建18支文明城市创建教师志愿服务团、16支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服务团、120名志愿者组成的“5•18”经贸洽谈会服务团、储备100名志愿者组成的冬奥会志愿团,开展志愿服务做好事。学校各基层党组织组织党员干部服务群众活动500余次、参与8000余人次。

关键词10:开局起步硕果累累
在2021“十四五”开局起步之年,学校成绩显著,硕果累累,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
2021年,共有5417名毕业生顺利完成学业,踏上事业新征程。2021届毕业生合同和协议就业率较2020届毕业生提高近4个百分点。

2021年,来自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5500余名2021级新生,怀着对未来的期待和憧憬走进廊坊师范学院校园,启航人生新篇章。

2021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个、省级一流本科建设课程6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3门。荣获河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获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32项,其中国家级课题4项。

2021年,冀春讲堂、美术馆、汤吉夫文学馆先后揭牌,建成富有学校特色的教育文化标志,成为广大师生学术交流、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

2021年,学校喜讯频传、硕果累累,师生在国家、省、市各类专业技能大赛中获奖72项,获奖人次535人。
2021年,校外媒体报道我校育人育才动态420余次,学校的声誉和影响不断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