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开放办学>> 校地合作
廊坊师范学院:对接基础教育 永远“在路上”
发布时间:2022年08月01日  点击数:

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讯

作为一所坐落于廊坊市的省属高师院校,成立百年来,廊坊师范学院始终秉持师范文脉,源源不断地为河北省,特别是廊坊市的基础教育输血造材。23%的中小学教师供给率,46%的校(园)长占有率,撑起驻地基础教育半边天的廊坊师范学院,用一系列的数字铸牢了人才摇篮的稳固地位。囊括2个河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历经十年探索实践才最终完善成型的“教导学做研”教师教育新模式,更是使这座地方高师走在了国内师范院校人才培养改革的前列。


廊坊师范学院外观。

2019年,新一届校领导班子对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职能进一步细分,确立了学校“十四五”规划的核心内容,“基础教育质量提升工程”赫然在列。2021年9月,廊坊市教育局与廊坊师范学院签订“U-G-S”框架性协议,双方在教育教学管理、教育科研、教育信息化等方面全力合作,进一步推进高校(University)、地方政府(Government)、基础教育学校(School)三位一体的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协议深化了地方高师院校与属地基础教育学校之间的纽带关联,促使高校应用转型发展方向更加明确,科研成果转化更加迅捷。几乎是同时,廊坊市成功入选“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在教育部对廊坊市基础教育的这份肯定里,廊坊师范学院浓墨重彩。
 

科研帮扶,一线教师在基础教育研究领域终于能够“在场”

基础教育研究领域本应是专业研究人员、高校教师及基础教育教师的综合话语场。但数据分析发现,一线教师的学术研究参与率低且呈现高职称、高职务、高资历特征,表层是一线教师尤其是低职称、无职务、资历浅的多数青年教师对基础教育研究的无兴趣、能力低、缺时间,底层却是他们在基础教育研究中的“边缘”和“缺席”。一线教师的“失语”是形成教育理论缺乏实践深度的尴尬现状的重要因素。

2020年6月,由廊坊师范学院主导的《廊坊市教育科学规划基础教育重点专项课题》开始了首次申报,项目要求课题研究团队需由廊坊师范学院教师、基础教育学校一线教师及师院大学生联合组成,学生获得专业成长,中小学教师获得学术指导和研究资助,高校教师的研究更富有现实意义。迄今,《廊坊市教育科学规划基础教育重点专项课题》已立项97项,结项25项,真正提高了一线教师在基础教育研究中的学术参与度和学术话语权。一篇篇货真价实、有的放矢的研究报告和论文,有效促进了教育理论的实践生成,有力推动了廊坊市基础教育的改革发展。

学校的顶层设计得到了教师群体的高度认可,“送培进校”成为师院人自觉的个人公益模式。教育学院王颖老师在廊坊市第十二中学建立项目实践活动基地,先后举办了“如何做好科研选题”“如何撰写课题申请书”“如何综合设计和使用教育研究方法”“如何做好文献综述”“如何组织课题研究”“如何撰写研究报告”等系列讲座,同时,针对不同类型的教育课题的申报,进行个别指导。在王颖老师的努力下,十二中的科研水平显著提升,2021年初中部各级课题立项6项,袁瑞怡老师作为河北省十五名“乡村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奖励计划推荐人选”之一,报送教育部。


王颖老师在十二中讲座。

多“点”服务,赋能增效廊坊市基础教育
 

为全力促进廊坊市基础教育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外语学院先后成立“青少年认知发展与基础英语教学研究基地”及“基础英语教育教学虚拟教研室”,与省内外师范院校进行深度合作,共享英语教育最新科研成果。同时,以廊坊市中学英语名师工作室为平台,就基础英语教育中的热点问题进行教研,吸引了来自廊坊、沧州、衡水、保定等多地的初高中教师累计上万人次参与。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教育学院与廊坊市教育局联合成立“学前教育研训中心”,为廊坊市学前教育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中心以组织各种形式的教师培训、开展学前教育政策、课程与教学研究、加强幼儿园标准化建设、构建京津冀学前教育合作机制、打造具有廊坊区域特色的学前教育品牌为主要工作内容。倪凯歌博士以柴美艳名师工作室为平台,大力推广“儿童哲学”,数次深入幼儿教育一线,就幼儿园实施儿童哲学的意义、实施模式、实施流程等具体内容现场演示,以身说法,同时就国际最新研究成果进行探讨,努力打造鲜明特色的“儿童哲学”课程体系。

为建立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导向的基础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深化育人关键环节改革,教育学院成立“廊坊市基础教育质量检测中心”,开发监测工具,对廊坊市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学习质量和身心健康状况进行监测,预测发展趋势,为政府决策、科学管理提供数据支持,为教育教学改进和督导问责提供依据,引导树立科学的教学质量观。

教育学院与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联合指导中心,对接新疆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将前沿科研成果转化为基础教育素材,通过环境创设、校园文化、课程开发等多种形式,指导帮助大厂县完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的建设工作。

为推动和引导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体育工作科学、有序发展,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学校体育发展新局面,体育学院成立“廊坊市中小学体育教学研究中心”,组建理论研究团队、实践技能研究团队、其他行业联合培养研究小组等三支团队,通过课程开发、师资培训、体育社团辅导等举措,将地方高师的优质资源输送到中小学,以进一步完善学校体育“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教学模式为目标,着力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实现全面育人。

理学院依托“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教育学”专业,成立“廊坊市教育大数据分析重点实验室”,基于廊坊市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需求,对教育大数据的安全技术、教育大数据的提取技术与数据建模及教育大数据分析与应用三个方向,开展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以持续不断的创新成果支持廊坊市“互联网+教育”高质量发展。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一度对廊坊市中小学教育造成严重影响,学校被迫全面转为线上教学。新的教与学方式不仅给家长和学生带来诸多困惑,长期居家也导致家庭互动模式发生了微妙变化,部分家庭矛盾甚至到了不可调和的境地。教育学院心理学专业师生组建心理志愿服务队和朋辈心理辅导志愿服务队,利用专业知识为廊坊市中小学生排忧解难。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接打热线电话300余次,录制心理健康教育微课52节。2022年开学之初,新冠疫情在廊坊市卷土重来,中小学再次改为线上教学。心理健康服务队和朋辈心理辅导志愿服务队再次迅速投入工作,以第一实验小学为基地,开通心理热线11条,创建“心灵处方”留言平台及心理专用邮箱,为家长和学生举办“堆厚肥 养壮苗”“焦虑不可怕治愈有良方”等八场讲座,为提升家长的教育能力和学生的心理素质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

2020年,经与廊坊市教育局协商,学校海选出44名有学科教学法背景的专任教师,担任廊坊市学前、特殊教育、小学、初中、高中44个学科的兼职教研员。两年来,兼职教研员们除积极参加本学科的线上研讨活动,还参加了廊坊市教育局组织的56科次的优质课观摩活动,82人次担任过评委,23人次做过点评,让“以评促建”科学有效落地。


兼职教研员参与课程观摩活动。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在U-G-S协议和“基础教育质量提升工程”的旗帜下,各二级学院纷纷依托专业特色和自身优势,为廊坊市的基础教育添砖加瓦,赋能增效。

地方及校本课程开发,对基础教育裨补缺漏

2001年,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作为国家课程的有力补充,地方和校本课程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统设课程由“重共性”所容易导致的“一刀切”弊端,带有相对独立性,能够在体制外发挥作用。但在尚普遍存在的“唯分数论”的教育环境及中小学教师的开发能力有限、工作任务繁重等多种因素影响下,地方和校本课程的开发并不尽人意,校外资源的帮助成为有效破解困境的现实选择。

为重塑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生态,并对基础教育进行裨补缺漏,在教育学院的倡导下,以小学教育系为主体,联合美术学院、音乐学院、体育学院组成“廊坊市地方及校本课程”研发团队,确立了基于地方文化资源的地方及校本课程开发方向,促进地方文化的社会传承,同时丰富基础教育学校课程内容,革新教学形式,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凸显基础教育学校的办学特色。

为使人才培养基于需求、满足需求,同时补充研发团队力量,小学教育系除为学生开设“校本课程开发专题”供学生选修外,还开设了“非遗廊坊”系列、“诗词廊坊”、“中国茶道艺术欣赏”等第二课堂,为地方及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课程资源和技术资源。

研发团队与一线教师共同发力,首先对“地方文化项目与中小学校本课程建设关系”进行建模,经过多轮实验,打造了“集体研讨确定课程目标——课程资源挖掘——教学设计生成教学内容——试课生成课堂分析——课后研讨优化教学设计”的五环课程开发模式。目前正在进行的项目有以实验二小为基地,为廊坊市开发的“非遗廊坊”系列地方课程、以王必屯小学为基地,为大厂回族自治县开发的“行走回乡”系列地方课程及王必屯小学《民族文学阅读》《奔跑于乡间》《多彩民族舞》等校本课程。同时,对标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八卦掌”,全力为文安县开发“八卦掌”地方课程。


廊坊师范学院学校领导与大厂回族自治县相关领导听取“行走回乡”项目汇报。

高师院校与地方基础教育是紧密联系的共同体,二者之间的“共生”关系,使得服务地方基础教育成为地方高师院校的战略选择。遵循系统性、多样化、交互性、均衡性等原则致力于对接地方基础教育的廊坊师范学院,用行动与行为,阐释着高师院校服务地方基础教育的基本路径——适应、服务、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