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加注重全面发展。大力发展素质教育,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有机融合,全面提升学生意志品质、思维能力、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提高身心健康发展水平,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更加注重面向人人。坚持有教无类,保障每个人平等受教育权利,努力提供公平、优质、包容的教育,使教育选择更多样、成长道路更宽广,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让人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更加注重终身学习。将学有所教与终身受益作为衡量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加快建成陪伴每个人一生的教育,努力为每个人在人生不同时期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机会、开放优质的学习资源、灵活便捷的学习方式、绿色友好的学习环境,让学习成为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
——更加注重因材施教。面向学习者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完善教育体系,创新体制机制,改进培养模式,努力使不同性格禀赋、不同兴趣特长、不同素质潜力的学生都接受符合自己成长需要的教育,促进学习者主动学习、释放潜能,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
——更加注重知行合一。坚持能力为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强化实践环节,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学以致用,着力培养学习者适应未来发展的职业素养和创新创业能力。
——更加注重融合发展。推动教育向社会开放、向产业开放,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合、军民融合,推动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有机结合,促进人才培养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实现教育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协同发展。
——更加注重共建共享。将教育作为关系国家和全民利益的公益性事业,坚持政府主导、全社会多元参与,坚持人人尽责、人人享有,多渠道扩大教育供给,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建设、共同参与治理、共同分享成果的教育发展新格局。
普及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全面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建成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体系和科学保教体系,使适龄幼儿通过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促进健康快乐成长。
实现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实现九年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均衡发展,保障适龄儿童接受良好的义务教育,九年义务教育巩固及完成水平和学生学业质量进入世界前列。
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普及与完成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城乡新增劳动力普遍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有效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发展需求,学生自主发展能力显著增强,为成长成才提供坚实的知识和能力储备。
职业教育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建成一大批高水平职业院校和特色专业,形成与社会需求相适应、产教融合、灵活多样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让劳动者在成长和职业生涯发展不同阶段都有机会获得必要的技术技能,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为建设一支强大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大军作出贡献。
高等教育竞争力明显提升。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高等教育体系,高等教育普及程度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群众有更多机会接受高质量、可选择的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分类发展的制度体系更加健全,一批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培养造就数千万专门人才,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建成一批享有国际声誉的学术高地、创新平台和智库,高等学校成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与文化创新的重要策源地,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
残疾儿童少年享有适合的教育。形成布局合理、学段衔接、普职融通、医教结合的特殊教育体系,建立更加完善的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儿童少年助学政策体系,让残疾儿童少年接受适合自身特点、有利自身发展、有质量的教育。
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治理新格局。教育管理体制和制度体系更加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政府依法行政、引领教育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教育管理信息化和决策施政科学化、民主化、精细化水平显著提高。中国特色现代学校制度更加完善,学校办学自主权得到有效保障,学校发展活力明显增强。建成畅通有序的社会参与教育治理渠道与网络,形成政府、学校、社会依法共同参与教育治理的制度保障,实现教育治理现代化。
单位:%
指标 2017年 2020年 2035年
学前教育毛入园率 79.6 85 >95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93.8 95 97
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县(市、区)的比例 81
(基本均衡) 95
(基本均衡) 95
(基本均衡)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88.3 90 97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45.7 50 65
学前教育教师接受专业教育比例 69.3 75 >95
义务教育专任教师中本科以上学历比例 66.1 75 >95
新增劳动力中受过高中及高等教育的比例 88 90 95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0.5 10.8 12
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编写修订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确保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及时融入教材,充分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充分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建设一批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办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鼓励有条件的高等学校面向本、专科生开设“习近平教育重要论述”公共选修课。优化课程设置,强化课程育人功能,让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教育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不断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
制定并完善人才培养资源要素标准。根据各级各类教育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建立以师资配备、生均拨款、教学设施设备配备等资源要素为核心的标准体系。建立健全办学条件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根据教育发展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适时修订办学条件标准。积极推进绿色学校建设,创建平安校园、文明校园、和谐校园。
重视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丰富家庭教育资源,加强对家长的教育指导服务,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家校委员会等多种方式,引导家长树立正确教育观念、掌握科学教育方法,注重家风建设,推进家庭学校共同育人。积极发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规范有序的校外教育。大力发展社会教育,构建学校和各级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及街道、社区、镇村、家庭协同育人格局。统筹协调社会资源支持服务家庭教育,促进全社会负担起青少年成长成才的责任。
学考试学分转换为高等学校课程学分。健全军队院校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沟通衔接机制。
扩大社区教育资源供给。建立健全社区教育办学网络。引导高等学校、职业学校、行业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社区教育,培育多元办学主体,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鼓励各地加强社区教育机构与城乡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站)的设施统筹、资源共享、服务联动。通过财政支持、社会资助等多种形式,扩大社区教育资源和学习场所,强化社区教育的普惠性,使社区教育融入社区治理。在全国范围内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升农村地区、民族地区普通话水平,消除语言交流障碍。
大力发展老年教育。加快发展城乡社区老年教育,结合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养教结合。创新老年教育体制机制,鼓励和吸引更多社会力量举办不同类型的老年教育机构,扩大老年教育资源,丰富教育内容与形式,满足老年人多元学习需求。
推动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深入开展学习型城市建设,广泛开展学习型乡镇(街道)、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家庭等各类学习型组织创建活动。多种方式调动全民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型社会建设水平。
分类推动高等学校提高办学水平。建立完善的高等学校分类发展政策体系,通过分类设置、分类指导、分类支持、分类评估,引导高等学校科学定位、特色发展。持续推动地方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建设一流学校、一流专业,建成一批对区域和产业发展有较强支撑作用的高水平应用型高等学校,涌现若干具有较高国际知名度的学校。鼓励支持高水平有特色的民办高等学校培育优质学科、专业、课程和师资,整体提升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
提高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水平。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和学术导向,坚定不移实施以育人育才为中心的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整体发展战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深入开展重大理论题、现实问题、未来发展问题和实践经验总结研究,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构建更加完善的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创新平台体系,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形成一批国际知名专业化高端智库。
健全有利于激发创新活力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科研体制。健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支撑体系,完善高等学校自主科研稳定支持机制,支持高等学校稳定基本科研队伍,积极构建开放协同高效的现代大学科研组织机制,推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完善激励政策,突出创新导向,对从事不同创新活动的科技人员实行分类评价,鼓励持续研究和长期积累。推动高等学校建立知识产权运营专门队伍,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登记、收益分配制度和服务保障体系。强化高等学校科技服务职能,充分利用大学科技园、产业创业园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为师生创新创业提供支持与服务。发挥高等学校学科集群优势,推动创新要素集聚,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形成一批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创新师德建设机制。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引导教师以德修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将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素质的第一标准,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业绩考核、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评优奖励的首要要求。坚持严格制度规定和日常教育督导相结合,推动师德建设长效化、制度化。建立中青年教师社会实践和校外挂职制度,推动教师充分了解国情民情。完善学生、家长和社会参与的师德监督机制。建立师德状况定期调研和评议制度,完善师德舆情快速反应和重大问题报告、惩处机制。加强师德宣传,弘扬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与高尚品德,推出一批让人喜闻乐见、能够产生重大影响、展现教师新时代风貌的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提炼和宣扬优秀教师为学为师的大爱师魂,塑造教师良好社会形象,弘扬中华民族尊师重教、崇智尚学的优良传统。
夯实教师专业发展体系。健全省市县教师发展机构和专业培训者队伍,依托现有资源推进县级教师发展机构建设与改革,实现培训、教研、电教、科研部门有机整合。建立培训机构开放竞争、参训教师自主选择的教师培训机制,积极引进更多优质培训资源。建立培训学分银行,促进教师培训与学历教育衔接。健全职业院校专业教师到行业企业实践机制,使专业教师普遍成为“双师型”教师。完善各级各类学校教研制度,发挥教学名师的示范带动作用。建立健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激励机制,推动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自主发展。
提升校长办学治校能力。推行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促进校长队伍专业化建设。实施学校内部推选、外部选派、竞争(聘)上岗、公开选拔(聘)等相结合的领导人员选拔任用制度。增强校长培训的针对性,造就一支政治过硬、品德高尚、业务精湛、治校有方的校长队伍。明确校长职责,实行任期制管理,根据任期目标开展考核评价,定期开展校长办学绩效评估,完善优胜劣汰机制。支持教师和校长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模式和方法,形成教学特色与风格,营造教育家脱颖而出的环境。
加快培养熟练应用信息技术的新型教师。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实施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推动教师积极转变角色定位,做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支持者。创新教师教育课程与培养机制,推动教师培训与新技术有机结合,大力提升教师新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素质,实现新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提升中外合作办学质量。面向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吸引一批世界一流高等学校和职业学校、研究机构同国内相关学校合作,建设一批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形成一批国际化优质教育资源,为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提供经验借鉴。进一步完善监管制度,保障中外合作办学健康有序发展。
充分利用国际优质资源培养我国急需人才。加强统筹规划,完善管理,优化出国留学服务,集中公派留学资源培养国家急需人才。加强对自费留学生的服务和管理,完善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资助政策,健全留学生归国就业创业优惠政策,加强海外留学人才引进和成果转化,吸引更多优秀留学生回国工作、为国服务。
办好孔子学院。进一步优化办学布局,拓展办学功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创新传播形式,促进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特色发展。深入实施孔子新汉学计划,以多种形式发展对外汉语教学,深化与各国语言文字交流,拓展世界学习和使用汉语的范围。加快建设中国特色海外国际学校。鼓励有条件的职业院校在海外建设“鲁班工坊”。
加大政府教育统筹力度。健全中央层面教育治理统筹协调机制,科学界定相关部门在教育治理中的职责权限。中央层面加强对区域教育协调发展的统筹,健全教育标准体系,部署重大教育发展改革。省级政府加大省域内各级各类教育的统筹力度,提升政府统筹层级,推动区域、城乡教育资源合理配置,优化布局结构,支持市地、县域内基本公共教育均衡发展。
推进政府科学决策。健全教育政策性文件制定的程序,实行重大教育决策和政府规范性文件出台前咨询、听证、公示制度,完善教育政策落实情况评估机制,提高教育决策科学性。加强教育政策研究,支持建设一批高水平教育智库,健全教育战略咨询机制,加强对重大教育问题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及政策储备。
建立社会参与学校管理机制。鼓励学校开放办学,努力形成家长、社区、用人单位、行业协会等共同参与学校治理的格局。创新学校理事会、家长委员会等组织机制,完善公众参与学校议事、监督和意见反馈的制度,提升学校办学治校的科学性和透明度,保障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引导家长尊重学校教育安排,尊重教师创造发挥。鼓励各级各类学校与社区建立互助互利、共同发展的合作关系。
凝聚社会合力推进教育现代化。搭建社会各界关心教育、建言教育、支持教育的平台,充分发挥社会机构、社会团体的积极作用,引导和鼓励企事业单位、社区、家庭和社会公众,多形式多途径参与和支持教育现代化建设。通过全媒体广泛宣传教育现代化对于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意义,准确解读规划和相关配套政策,及时宣传报道教育代化发展重大战略举措和推进情况。加强舆论宣传引导,广泛传播科学的教育理念与方式方法,弘扬教育发展正能量。加强对社情與情的分析研判,将民意及时反映到教育决策管理中,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和主动参与教育现代化建设的良好氛围。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基,使命重大,前景光明,任务艰巨。全党全社会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真抓实干,开拓进取,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强国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