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艺说”【第一期】| 对话京东大鼓传承人——郭宝艳
发布时间:2025-04-14  点击量:
3月30日,廊坊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冀艺说”师生科研小分队,怀着对国家级非遗项目京东大鼓的浓厚兴趣,来到广阳区公共图书馆二楼郭宝艳曲艺家工作室,首先对话了本期的主人公:京东大鼓传承人之一郭宝艳女士。

一、结缘:从热爱到专业 
对话回忆到郭宝艳与京东大鼓的初次结缘,始于2015年11月,廊坊市广阳区京东大鼓传习所的成立。当时,她第一次接触到这门艺术,便被其独特魅力深深吸引,自此开始了京东大鼓的学习。她的启蒙老师是京东大鼓表演艺术家董湘崑的弟子商国喜、赵维新和张荣,在三位老师悉心指导下,郭宝艳凭借出色的艺术天赋和不懈努力,迅速掌握了经典唱段《送女上大学》其中精髓,获得老师的高度认可。一年后,郭宝艳迎来首次登台演出,尽管紧张,但更多的是兴奋与期待。此后三年,郭宝艳持续深入钻研,并用自己的热爱与坚持,在京东大鼓传承之路上不断前行。
二、传承:公益培训与高校授课 
2019年3月,郭宝艳在广阳区公共图书馆二楼小剧场开办了京东大鼓传习所公益培训班,每期招收20人,学员以女性居多,每周六下午两点,郭宝艳都会准时出现在培训地点。“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郭宝艳深知传承不能靠一己之力,只有培养更多热爱京东大鼓的人才,这门艺术才能枝繁叶茂。在教学过程中,她始终秉持“要唱好,而不只是唱会”的理念,注重打磨经典唱段的韵味。

然而,京东大鼓在眼下的招生也并非一帆风顺。郭宝艳表示,目前学员年龄大多集中在50-65岁的退休人群,年轻群体因工作繁忙等原因参与较少,儿童班招生也面临诸多困难。此外,京东大鼓在廊坊的认知度还相对较低,其独特的传统韵味掌握难度较大,需要长期练习。即便面临这些挑战,郭宝艳从未有过放弃的念头。如今,除了每周五晚的广阳曲苑曲艺社的演出,每周六的公益培训授课,今年3月4日,郭宝艳还走进了廊坊师范学院,担任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鉴赏(实践)课程的授课教师,开启京东大鼓高校传承之旅。“高校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我希望能在年轻人心中种下传承京东大鼓的种子。”郭宝艳说。
 
 
 
三、传播:搭建广阳曲苑曲艺社演出平台
2021年3月,成立了广阳曲苑曲艺社。广阳曲苑曲艺社固定每周五晚组织展演,节目形式丰富多样,包括京东大鼓、西河大鼓、快板、相声、评书等,已成功演出150余期。“希望搭建这样的平台,让京东大鼓学员们在一次次登台演出过程中,就能把作品唱得更娴熟,丰富舞台经验。我希望大家在这里共同进步,让京东大鼓这门艺术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郭宝艳说。 

 

 四、创新:关联时代的创作及创新的演出形式
在2015年开始学习大鼓入门后的第二年,郭宝艳开始尝试创作原创作品,例如,《我的家乡美廊坊》赞美家乡;《送盐上山》歌颂军民鱼水情;《小乌鸦》传递孝道等作品同样赢得了听众的好评。郭宝艳的作品多次在京津冀乃至全国的展演和大赛中获奖,如第二届中国东部优秀曲艺节目展演、第二届和第三届“董湘崑杯”京东大鼓大赛等。这些荣誉不仅是对她创作才华的认可,更是对京东大鼓这一非遗艺术在新时代创新发展的肯定。
在演出形式上还大胆创新,打破传统单人表演模式,发展出齐唱、领唱加伴唱、对唱与表演唱等团队演出形式,并融入戏剧化动作,极大增强了演出的感染力。在她的悉心教导下,2019年首批学员如今已能独立编排节目,部分学员还学会了扬琴伴奏。他们多次在京津冀京东大鼓书会中获奖,活跃在各类文化活动中,成为京东大鼓传承的新生力量。

 
五、未来:“在更多的年轻人心中种下京东大鼓的种子”
对话谈到对京东大鼓传承与发展的看法,郭宝艳满怀期待。她希望继续多与学校合作,吸引更多青少年学习京东大鼓,还计划借助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让更多人了解这门传统艺术。在守正与创新中,努力推动京东大鼓走向更广阔的舞台,让这门传统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
对于我们团队的到来,郭宝艳非常的开心,采访接近尾声时,还现场演唱了一小段经典京东大鼓曲目《送女上大学》。她右手持鼓楗子,敲响富有节奏的鼓点,清脆的嗓音与独特的韵律瞬间填满整个工作室。演唱结束后,郭宝艳向团队讲解京东大鼓演唱常识,并亲自示范教学几句,让大家亲身感受到了京东大鼓的独特魅力。
郭宝艳在创作上紧密关联时代,赋予了京东大鼓新的生命力;公益培训与高校授课,是她为传承培养新生力量;搭建的广阳曲苑曲艺社演出平台,则为京东大鼓的传播提供了发展空间。这些行动是传承非遗的有效路径,彰显了传承者在非遗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版权所有:廊坊师范学院  地址:河北省廊坊市爱民西道100号
电话:0316-2188211 传真:0316-2112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