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大学生心理健康系列小知识
发布时间:2018年10月22日 点击数:
第四部分 心理问题、心理障碍与心理疾病是一码事吗?
人的心理从健康状态到严重心理疾病之间有一个很宽的过渡带,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分处于过渡带上的不同区域。从健康状态到心理疾病可分为4个等级:健康状态-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心理疾病。
心理健康状态
在临床心理学实践工作中,有一个简捷的评价方法。即:从本人评价,他人评价和社会功能三方面分析: 1.本人不觉得痛苦 即在一个时间段中(如一周、一月、一季或一年)快乐的感觉大于痛苦的感觉。
2.他人不感觉异常 即心理活动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不出现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的现象。
3.社会功能良好 即能胜任家庭和社会角色,能在一般社会环境下充分发挥自身能力,利用现有条件(或创造条件)实现自我价值。
心理问题状态
介于健康与疾病状态之间,是正常人群中常见的一种亚健康状态。它是由于个人心理素质(如过于好胜、孤僻、敏感等)、生活事件(如工作压力大、晋升失败、被上司批评、婚恋挫折等)、身体不良状况(如长时间加班劳累、身体疾病)等因素所引起。它的特点是:
1.时间短暂 此状态持续时间较短,一般在一周以内能得到缓解。
2.损害轻微 此状态对其社会功能影响比较小。处于此类状态的人一般都能完成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只是感觉到的愉快感小于痛苦感,“很累”、“没劲”、“不高兴”、“应付”是他们常说的词汇。
3.自己能调整 此状态者大部分通过自我调整能使自己的心理状态得到改善。小部分人若长时间得不到缓解可能形成一种相对固定的状态。这小部分人应该去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以尽快得到调整。
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是因为个人及外界因素造成心理状态的某—方面(或几方面)发展的超前、停滞、延迟、退缩或偏离。它的特点是: 1.不协调性 其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与其生理年龄不相称或反应方式与常人不同。如:成人表现出幼稚状态(停滞、延迟、退缩,如象孩子一样哭泣);儿童出现成人行为(不均衡的超前发展);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方式异常(偏离)等等。 2.针对性 处于此类状态的人往往对障碍对象(如敏感的事、物及环境等)有强烈的心理反应(包括思维及动作行为),而对非障碍对象可能表现很正常。 3.损害较大 此状态对其社会功能影响较大。它可能使当事人不能按常人的标准完成某项(或某几项)社会功能。如:社交恐惧不能完成社交活动,锐器恐怖者不敢使用刀、剪,性心理障碍者难以与异性正常交往等。 4.需求助于心理医生 此状态者大部分不能通过自我调整和非专业人员的帮助而解决根本问题。心理医生的指导是必须的。 心理疾病
心理疾病是由于个人及外界因素引起个体强烈的心理反应(思维、情感、动作行为、意志)并伴有明显的躯体不适感。是大脑功能失调的外在表现。其特点是: 1.强烈的心理反应 可出现思维判断上的失误,思维敏捷性的下降,记忆力下降,头脑粘滞感、空白感,强烈自卑感及痛苦感,缺乏精力、情绪低落成忧郁,紧张焦虑,行为失常(如重复动作或动作减少,退缩行为等),意志减退等等。
2.明显的躯体不适感 由于神经中枢控制系统功能失调可引起所控制的人体各个系统功能失调:如影响消化系统,可出现食欲不振、腹部胀满、便秘或腹泻(或便秘-腹泻交替)等症状;影响心血管系统,可出现心慌、胸闷、头晕等症状;影响内分泌系统可出现女性月经周期改变、男性性功能障碍……等等。 3.损害大 不能或勉强完成其社会功能,缺乏轻松、愉快的体验,痛苦感极为强烈,“哪里都不舒服”、“活着不如死了好”是他们真实的内心体验。
4.需心理医生的治疗 此状态之患者一般不能通过自身调整和非心理科专业医生的治疗而康复。心理医生对此类患者的治疗一般采用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手段。在治疗早期通过情绪调节药物快速调整情绪,中后期结合心理治疗解除心理障碍并通过心理训练达到社会功能的恢复并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由此可见,由心理问题到心理疾病的过程是一个逐渐加重的病理层次。一般而言,前两类需要进行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后两类则适宜以药物治疗为主。值得注意的是,早期及时发现心理问题可避免向心理疾病的演化。另外有一些心理疾病由于其症状不是很典型往往易被忽视,易被普通人群认为是一般的问题或个性原因而导致误诊。
心理咨询室老师王素然
|
版权所有:廊坊师范学院 学院地址:河北省廊坊市爱民西道100号 邮编:065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