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学工作
文学院“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赴孙犁纪念馆参观
发布时间:2023年08月18日  点击数:
 文学院“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赴孙犁纪念馆参观

荷韵生五月,追思遗念长。2023年5月11日是安平籍文学大师孙犁诞辰110周年,为进一步缅怀文学大师孙犁,继承和发扬孙犁文学精神,提高文学院学生的文学素养,推动文化夯基专项行动,2023年7月7日,文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队到达河北省保定市孙犁纪念馆参观学习。

 

“精鹜八极, 心游万仞”,孙犁先生的塑像就端坐在纪念馆前,凝望着千百亩大淀。孙犁曾说:“写一个作家的传记,必须首先研究、熟悉他所处的时代、他个人的经历,他在文学上的成果,对这一时代的影响和作用。”纪念馆就分别从“黄卷青灯,读书探索”“征战的路,文学的路”“建国初期,热心创作”“病与浩劫,两个十年”“大道低回,自强不息”几个方面详细介绍了孙犁先生的一生。

 

孙犁(1913年5月11日—2002年7月11日),原名孙振海,后更名孙树勋,1913年5月11日,出生于河北省衡水市安平县孙遥城村。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团队成员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孙犁先生的事迹。孙犁先生是当代的文学大师,荷花淀(亦称白洋淀)文学流派的创始人。他一生的革命文学创作,起步于白洋淀,始终与白洋淀密不可分。白洋淀的水、白洋淀的土地哺育了他,白洋淀的风吹拂着他的衣衫,白洋淀和煦的阳光温暖着他的身心。他创作的优秀作品彰显白洋淀人民勤劳、朴实、真诚、善良的传统美德,和在八年抗日斗争中,所焕发出的机智、勇敢、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善于战斗的优秀品格。

 

 

在参观的过程中,团队成员了解到,在抗日战争之前,孙犁在乡村教书,轻松自在。抗日战争的爆发则改变了孙犁的生活,此后,“燕南塞北,雨雪冰霜,屡遇危险”,“亦尝辛苦”。时代的洪流促使孙犁参加革命,由一个乡村知识分子蜕变成文化战士。孙犁深受鲁迅和文学研究会的影响,抗战爆发后,他在冀中从事抗日宣传、教育、文化工作并开始文学创作。孙犁的文学创作始于1939年的叙事诗《梨花湾的故事》《白洋淀之曲》。在战火蔓延的艰苦环境中,他以笔为剑,用自己的文字和热情宣传着抗战救亡的文化,出版了《荷花淀》《芦花荡》等短篇小说,编写了《民族革命战争与戏剧》,指导敌后抗日宣传,选编了《海燕之歌》,为建设抗日根据地的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并以自己特有的文学方式完成了对于时代的参与。

 

1967-1976则是孙犁人生中最困难的时期,“十年荒于疾病,十年废于遭逢”,面对命运和现实的百般刁难,他并未消沉,而是包装旧书排遣积郁,始终坚守自我,向邪恶虚伪的势力抗争,守护现实生活的真善美。

 

参观研学过程中,团队成员惊讶于孙犁的才华和对本真的坚守,也被他顽强勇敢、持之以恒的精神深深折服。团队成员纷纷表示,一定会继承和发扬孙犁精神,在广袤的知识沃土间俯首躬耕,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持之以恒,永怀热血赤诚不断朝高处攀登,全力以赴,厚积薄发,去追寻自己心中的光亮,为祖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版权所有:廊坊师范学院文学院  地址:河北省廊坊市爱民西道100号
电话:0316-2188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