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招生就业
|
考研之星(十三)
发布时间:2023年08月31日 点击数:
1.照片:
![]() 2.简介: 姓名:史宇童 二级学院:文学院 年级:2019 专业:汉语言文学 录取院校:河北大学 录取专业:文艺学 考研分数:375 3.优秀毕业生事迹: 曾获校级一等优秀学生奖学金,卓越班“最佳进步奖”,蕙风杂志征文“优秀个人”称号。参与并获得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结项证书,省级第七届“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高教主赛道铜奖,在校获得校级三好学生,校级优秀学生干部。此外,顺利取得全国大学生英语四级证书,普通话二级甲等证书,高中语文教师资格考试合格证明。 4.经验介绍: 第一,关于择校。我的整个考研历程涉及两次择校,一志愿择校和调剂择校。首先说一志愿择校。我的一志愿报的有点高,所以犹豫了很久。但是决定后就没有再动摇过。向心而行,后果自担。尝试过竭尽全力,也就不遗憾不后悔了。 此外是调剂院校河北大学,如果不是对河北大学有特别的热爱,不太建议一志愿文艺学报考河北大学。因为河大今年文艺学总共统考招收16个,一志愿无人录取,全部招收调剂。河大文学院总共招120个左右,其中一志愿15人左右,且分数不高,剩下的100多个全是招的调剂。(成绩单) 第二,关于考研过程中的“支撑”。我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是一个人。一个人在空教室刷题,一个人在楼道里背书,一个人吃饭或走路的时候,手机里用微信读书放着文学专著的诵读或是放着考研政治的带背。alone,但不lonely。我和我关系很好的几个朋友组成了考研小队,我们会互相分享考研资料,会给彼此加油打气,我们是彼此的支撑。所以在整个考研过程中,有难过疲累的时候,但是没有崩溃到影响复习的时候。(影子照片)还有一些喜欢的“鸡汤语录”,也支撑过我。当然,最重要的是对于梦想的憧憬与渴望。(扎根;耕耘,收获;学姐语录) 第三,关于复习阶段及状态。我是从2021年11月开始择校的,在请教了很多老师以及网上阅读了大量有关该院校考研的经验贴之后,我最终确定了考研院校。(日常计划表) 2021年寒假:广泛阅读涉猎,扩充知识面。我的初试考察的是大综合,需要复习的内容多,但是考察难度不会太深。因为目标院校不给参考书目,所以一开始我搜集了很多版本的书目。此外,考研前期我还在某站上找了各高校老师有关文学的视频、关注各种文学考研的公众号(比如推送题目背诵类的)、微信读书上读作品专著,以便扩充知识储备。这样的前期铺垫状态,集中的时间是在大三寒假。 大三下学期:阅读核心书籍,理解性记忆。大三下学期返校后,我找了固定的自习室和楼道背书的位置,然后开始了我的针对性的复习。此阶段专业课上主要是阅读专业课的核心书籍,初步理解知识点。不一定要能记住,但至少能够理解。到后期其实也越来越感觉到,像这种考大综合的院校的备考,机械式背诵是记不下来的。其实很多知识点,只要能够理解它的意思,并且在考场上能够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就可以。一志愿的复习书目很多,大概本科学到的全部科目都会考到,看完一轮基本上半年就过去了。教材的阅读其实伴随着我整个备考过程,偶尔遇到不了解或者背诵笔记上写的不全的内容,我就会回去翻翻课本。到最后考试的时候,教材大概阅读了三遍左右。另外,备考的时间也要分出一部分给当时的本科课程和考研英语。 2022年暑假:七月回溯扩充知识,八月整理背诵核心笔记。我的暑假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七月份看了一些文学相关的论文、专著以及不同版本的教材。八月份则主要是在阅读核心教材,以及在众多考研资料里选择一份觉得比较适用的背诵资料。之前听很多人说要做笔记,但是我是几乎没有自己做大量笔记的。(因为大综合,阅读一遍已经很耗时了,感觉来不及手写)。所以我前期买了很多上岸学姐的参考资料,在八月份的时候整理选择了一份比较全面并且适合自己背诵习惯的资料,然后打印出来,开始了正式的专业课背诵。 大四上学期:分析真题,夯实基础。九月份开学返校之后,便开始了专业课日复一日的背诵,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初试。专业课大概总共背诵了三四轮。第一轮背诵肯定是很慢的,针对人大初试考察科目多的情况,我把我的每天的学习时间按照科目划分,大概每个科目每天背诵1-2个小时。第一轮背诵大概10月才结束。然后之后的二轮、三轮因为知识的巩固背诵速度就会加快,到临近考试的那一两周,大概可以达到知道哪部分已经会背会写,也就可以略过,只背诵自己不熟悉的部分了。关于真题,我是把历年出现过的所有真题都标注在了我的背诵核心笔记上,这个任务可以集中用两三天的时间完成。做完这项任务之后,再去背诵时,就能够知道哪些部分是重点,出现频率高,需要重点记忆了。此外,大四上学期临近考试,时间会慢慢变得紧张,这时候可以利用路上或者吃饭的时间,听或看某些文学考研公众号整理的知识点,利用好碎片化时间,也可以微信读书刷一刷文学作品。当然后期肯定没有大量的时间读作品,如果来不及的话,也可以针对文学史教材中出现过的重要作品,去查查百度,了解下作品大概的内容、风格、创作时代。 第四,关于本科阶段的专业课学习及答题技巧。初试结束后,我的最大感受就是,一定要重视本科阶段专业课的学习。考研其实没有那么高深莫测,很多知识点其实就是我们的专业课课堂上学到过的内容。我的初试专业课分别是中国文学基础和汉语言基础。先看中国文学基础,比如《两地书》,这道题难住了一些同学,但是现当代课堂上,老师提过,我知道是鲁迅的书信集,所以根据自己的理解也写出了一些内容。《都柏林人》这部作品我真的没有读过,但是根据往年考情我发现初试院校喜欢考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作品,然后去联想这段文学史的典型特征,以普遍性去套具体的作品。又比如白居易、《儒林外史》、战争类的作品(《伊利亚特》),这些在古代文学、外国文学课程中都是重点讲解的内容。结构主义文论,这个在文概课上讲过,是背的滚瓜烂熟的内容。北京书写这道是论述题,回答论述类的题目要有综合思维,还有写成小论文的格式。关于北京的作品,最典型的是老舍,这个在现当代课程中重点讲过,还有当代文学中邓友梅、刘心武、王小波、王朔、史铁生等等。回忆史脉,每个阶段的北京书写都概括成一个分论点。开头结尾要有概括总结。本科阶段我的语言学学的不太好,基本平时期末考试只能考七八十。初试我的汉语言基础是125分,分数没有太难看,但是和同样进一志愿复试的同学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在,高分的基本有130、140分的。如果大家和我一样,某一科不太擅长,也不要太过畏惧担心。虽然现在也许不会,但是半年的自学也可以把基础的知识学会的。 第五,关于复试及专著论文。我觉得我一志愿失败的原因有两点,主要原因是因为初试分数和前一名同学差距太大,差了22分,几乎没有希望逆袭。再有就是一志愿专业课面试的时候老师问我有没有读过某方面的专著论文。那个知识点我确实没有读过,所以就给了老师否定的答案。这就很拉分。而我的一志愿专业课笔试,因为提前阅读了导师们的研究方向论文,答题的时候是顺着老师的研究方向答的,所以这门成绩是最高分。如果来听会议的同学有大一大二的,可以在平时多阅读积累些专著论文。 5.励志话语: 神灵有知,定不会辜负每一分努力,也不会轻许每一分好运加持。几分耕耘,几分收获。最后,祝愿大家的付出都不被辜负,祝愿大家能够得偿所愿。祝福大家,也祝福文学院。 |
|
版权所有:廊坊师范学院文学院 地址:河北省廊坊市爱民西道100号
电话:0316-21882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