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梅关古道:见证赣粤边三年游击战争的丰功伟绩
——“重走长征路”研学小组南雄纪行 发布时间:2024年08月08日 点击数: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吟诵起陈毅元帅的这首诗,人们的思绪就会被带到梅岭这个地理上交通南北、时间上连结古今的人文胜景。
2024年8月5日中午,廊坊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重走长征路”研学小组来到广东省南雄市,探寻梅关古道的红色记忆。
梅关古道位于江西省大余县与广东省南雄市交界处,是古代中原通往岭南的主要通道之一,也是全国保存最完整的古驿道之一。梅关古道始建于秦汉时期。唐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名相张九龄花费三年时间主持对驿道开凿扩展,使之成为南岭最重要的一条交通道路。人口迁移、军队调动、商旅往来、使节访问等,大都经过此道。古往今来,这里上演过一幕幕悲喜剧。
据说禅宗六祖惠能奉衣钵南下,途经梅岭,被同门对手派来的惠明追上,要抢回衣钵。惠能便将衣钵放置于此石之上,军人出身的慧明费劲力气却不能搬起衣钵:
大诗人苏轼被贬,南下经过梅关古道,写下一首《过大庾岭》:
近代以来,梅关仍是一个重要的地理枢纽。国民革命军三次北伐,均在梅关南面做战前动员(前两次北伐均由孙中山先生亲自督师,但都失败;第三次北伐,就是广为人知的国共合作期间发动的北伐,最终取得胜利)。
陈毅之子陈丹淮题写的北伐军出师碑:
研学小组登上梅关关口:
长征期间,中央红军沿梅岭山区向西进军,部分军队经过了梅关古道。不过,在中国革命史上,梅关古道以及梅岭更多地是与陈毅元帅的名字连在一起的。
长征出发时,陈毅因腿部负伤,奉命和项英率部坚守中央苏区,后来他们从中央苏区九路突围,来到信丰油山以及梅岭地区,建立了赣粤边红色根据地。在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期间,陈毅不仅留下许多动人的传奇故事,还写一系列的光辉诗篇。
1936年冬,陈毅被困于梅岭地区,隐藏达二十多天,期间写下著名的《梅岭三章》,表达他对革命的坚定信念和豪情壮志。
梅关古道上的陈毅诗碑(个别诗句与教材版本不同):
这首诗不仅展现了陈毅的英勇和坚韧,也为梅关古道增添了丰富的红色文化内涵。
陈毅诗碑前,“重走长征路”研学小组成员刘娟正在录制讲解视频:
在《梅岭三章》之前,陈毅还写过一首《偷渡梅关》的小诗:
1935年10月,叛徒龚楚带着30多人伪装成红军游击队,窜到广东南雄县北山,包围杀害北山游击队和后方人员60多人。随后,在叛徒何长林带领下寻找特委机关,幸被外出挑米的游击队员和哨兵识破。特委决定迅速转移到油山。而转移必须通过梅关。
梅关一带,国民党重兵把守,严密封锁。特别是小路,更加戒备森严。特委机关人员在离梅关40里的地方隐蔽了两天三夜后,陈毅决定待敌兵疲惫之机,出其不意,不走小路走大路。在一个月色昏暗的夜晚,特委机关一行20人左右,在敌人的眼皮下,越过梅关要隘,胜利到达目的地。陈毅诗兴顿发,挥笔写下这首《偷渡梅关》:
敌垒穿空雁阵开,连天衰草月迟来。
攀藤拊葛君须记,万载梅关著劫灰。
如今,梅岭的烽火硝烟早已散尽,但革命先辈誓要“旌旗十万斩阎罗”的斗争精神和“人间遍种自由花”的豪情壮志,必将与梅岭雄关一样永远屹立不倒。
通过现场研学,小组成员深刻体悟到习近平总书记“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论断的科学性,一致认为应着力推动红色文化有效融入“大思政课”建设,推动思政课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引导青年学子在传承红色基因中赓续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从而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
||||||||||||
版权所有©廊坊师范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
地址:河北省廊坊市爱民西道100号 邮编:065000 电话:0316-21881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