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创新育人模式 乡村振兴战略融入“大思政课”
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大思政课”建设(第三届)教育教学研讨会 发布时间:2025年04月24日 点击数:
4月18日,“大思政课”建设(第三届)教育教学研讨会在廊坊师范学院冀春讲堂举行。燕山大学文法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王春城教授受邀为师生作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理论与现实议题》专题讲座。廊坊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李继林、马克思主义学院领导班子成员出席会议。
![]() 王春城教授从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时代意蕴、现代化视角下城乡关系与乡村振兴、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顶层设计、当前推进乡村振兴的若干实施要点、乡村治理的主要挑战以及政策部署等五个方面,依据国家政策,运用田野调查及数据,条分缕析地阐述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理论与现实议题。
![]() 依据二十大报告,他论述了乡村全面振兴的时代意蕴,系统梳理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政策部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中,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落在农村。必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的内生发展动力。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的全面振兴。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谐美丽的乡村。此外,还需关注粮食安全、大食物观、农村集体经济、土地制度改革、金融服务体系等重要议题。
结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他阐述了现代化视角下城乡关系与乡村振兴问题。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难以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党中央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动员全党全社会力量,加速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以期为广大农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根据《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他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顶层设计进行了详细解读。优化城乡发展格局,分类有序地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以促进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大力培养乡村人才,吸引各类人才积极投身于乡村全面振兴事业;繁荣乡村文化,培育新时代的文明乡风;深入推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切实增进农民福祉;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激发农村发展的内在活力。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推进乡村治理的现代化进程。坚持和加强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各项工作有效的组织实施。
通过田野调查,他分析了当前推进乡村振兴的若干重点任务。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常态化帮扶体系;发展壮大乡村特色产业;促进农村人口稳定就业;持续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提升乡村公共服务水平。
最后,他根据《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系统论证了乡村治理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方面所面临的主要挑战与政策部署。
![]() 将乡村振兴融入“大思政课”,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和教育价值。一是强化立德树人,培养家国情怀。通过厚植乡土情感,借助乡村振兴的实践案例,引导学生关注农村发展,增强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培育“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责任意识;深化国情教育,乡村振兴作为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的战略举措,融入思政课有助于学生理解国家政策背后的深层逻辑,增强“四个自信”。二是拓展思政课实践内涵,推动知行合。打破课堂边界,乡村振兴为思政课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场景,促进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解决思政课“空洞化”问题;培养实干精神,通过参与乡村产业、文化、生态等领域的实践,学生能更直观地理解“共同富裕”“绿色发展”等理念,并将其转化为行动力。三是服务国家战略,对接时代需求。发挥人才导向作用,思政课融入乡村振兴内容,可激发青年投身基层的热情,为乡村振兴培养有理想、有本领的复合型人才;作为政策传播载体,通过课堂解读乡村振兴政策(如“千万工程”“数字乡村”),提升全社会对“三农”问题的关注度,凝聚发展共识。四是创新思政教育形式,增强教学实效性。采用鲜活的案例教学,以乡村振兴中的典型人物、成功模式为案例,增强课堂吸引力;利用科技赋能教育,通过数字化手段展示乡村变迁,使思政课更生动、更具时代感。五是传承中华文明,筑牢文化根基。弘扬农耕文化,乡村振兴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统村落活化等,思政课可借此传递“乡愁”背后的文化价值,增强文化自觉;培育生态理念,通过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案例,引导学生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可持续发展观。六是促进城乡融合,推动社会公平。破除城乡二元认知,通过思政课剖析城乡差距的历史与现状,引导学生思考社会公平问题,培养社会责任感和批判性思维;赋能弱势群体,关注乡村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议题,激发学生对社会治理创新的思考。
![]() 乡村振兴与“大思政课”的结合,既是回应国家战略需求的教育创新,也是培养新时代青年使命感的重要途径。可以开设“乡村振兴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课程,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与法治、形势与政策等内容。联合农业企业和地方政府,建立实践基地,通过校企地合作,组织“行走的思政课”。同时,利用数字化资源,开发乡村振兴主题的微课等教学资源。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既能提升思政课的感染力,又能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力量,实现教育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双赢。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思政课教师代表、廊坊市兄弟院校思政课负责人、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和学生100余人参加会议。
|
||||||||||||
版权所有©廊坊师范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
地址:河北省廊坊市爱民西道100号 邮编:065000 电话:0316-21881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