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培磊校长首先对参会专家表示诚挚的欢迎,并介绍了此次会议的背景和目标,殷切期盼与会专家对学院的科研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希望参会教师和学生充分利用此次学术交流的机会,拓宽学术视野,促进学科间融合与创新。
随后,张卫信教授、刘金栋副研究员和李亮教授分别进行了题为“蚯蚓生态功能及其在可持续农业中的应用初探”、“分子标记体系在小麦抗病和品质育种中的应用”和“动物寄生线虫多样性、流行病学与进化生物学研究”的特邀报告,会议由生命科学学院张玉峰教授主持。
张卫信教授综述了蚯蚓的物种起源与进化、地理分布格局等基础研究以及前人对蚯蚓生态功能的初步研究,并结合自己多年的野外经验与生态学研究,对蚯蚓促进有机质稳定性、“海绵式养分岛”效应以及蚯蚓与其它土壤生物互作、在土传病防治、绿色低碳农业中的作用等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同时介绍了土壤动物在农业环境保护与开发方面的研发计划。
刘金栋副研究员介绍了国内外小麦育种新技术及性状改良方向与挑战,结合自身研究方向,充分展示了分子标记育种策略在提高小麦抗病性和品质改良方面的研究进展与应用成果,并对小麦育种技术的创新和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李亮教授介绍了寄生动物的主要类群和危害,分别从动物线虫多样性、动物寄生线虫流行病学和动物寄生线虫进化生物学3个方向上展示了其科研团队在该领域的研究进展,提出了该领域现存的关键科学问题。
三位专家的学术报告引起了广大师生的热烈讨论和高度评价,纷纷表示本次会议不仅了解到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技术进展,也为大家提供了一个交流思想、探讨合作的宝贵平台。
下午,生命科学学院河北省动物多样性重点实验室的王林菲副教授、赵慧峰副教授、刘征博士、陈业博士、李冰博士和李江妮博士分别就自身研究方向进行了学术研讨,汇报了近期研究进展及未来研究方向,与会专家及教师逐一对各位青年教师的研究予以点评并为后续的科研工作提出建设性指导意见。
最后,河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李亮院长以“以学科建设引领科研教学全面发展”为主题,梳理了河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学与生态学学科的发展历程,分享了其学科、科研和教学平台的建设模式与改革经验,对本学院在科学研究、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方面的发展提出了宝贵的建议。
此次会议的开展,不仅为学院师生提供了展示科研成果的平台,为不同学科科研人员搭建了学术交流为桥梁,也为学院学科建设与硕士点申报提供了新思路。今后,学院将深入贯彻落实学校关于学科建设的各项工作要求,加强各学科研究方向之间的交流互动,发挥学科带头人的引领作用,做好有组织科研,推动我院学科建设和科研水平再上新台阶。
供稿:王莹
审核:解春艳
校勘:李雪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