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士学位论文格式规范
发布时间:2014-12-08 点击量:
廊坊师范学院
社会发展学院
学士学位论文格式规范
社会发展学院 2014、12修订
廊坊师范学院社会发展学院
学士学位论文格式规范
l 毕业论文的写作程序:大体分为十个阶段 (2014年)
①论文命题、论证及选题阶段:2014年4月10日到2014年4月30日
②搜集与整理资料阶段:2014年5月1日 到6月15日
③下达任务书阶段:2014年6月16日 到6月31日
④开题报告阶段:2014年9月1日 到9月15日
⑤撰写初稿阶段:2014年9月16日 到10月31日
⑥中期检查阶段:2014年11月1日到11月10日
⑦修改定稿阶段:2014年11月11日 到12月15日
⑧外文翻译及查重阶段:2014年12月16日 到12月28日
⑨论文答辩阶段:2015年1月3日 到2015年1月10日
⑩材料整理阶段:2015年1月11日到2015年3月6日
l 毕业论文基本要求:论题明确、结构合理、语句通顺、格式规范、资料翔实、论证严谨、文字流畅简练(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观点有一定的独到见解)。
l 引文出处采用脚注,①②上角标,每页重新编号(格式详见附页1);参考文献采用尾注形式,国际标准格式(详见附页2)。
l 字数:应不少于8000字(不含图表)。
l 论文的构成及顺序:
1. 前置部分:
(1) 封面
(2) 声明(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3) 中文摘要、关键词
(4) 英文摘要、关键词
(5) 目录(声明、中英文摘要及目录页用罗马数字编排页码,从引言开始用阿拉伯数字编排页码,包括正文、参考文献、附录、致谢等)
2. 主体部分:
(1) 引言(或绪论)
(2) 正文
(3) 结语(或结论)
(4) 参考文献
(5) 附录(必要时)
(6) 致谢
附上述各项相应要求:
(1)题目。题目是反映论文内容的最恰当、最概括、最明确、最简洁的词语组合,语意未尽可通过冒号或破折号加副标题补充说明论文中的特定内容。要同时有中、英文对照,英文题目全部大写。其它要求有:
①题目应简明,使读者印象鲜明,便于记忆和引用。题目一般不宜超过20字;
②应避免使用非共知共用的缩略词、字符、代号等。
(2)摘要。摘要是对论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明归纳,要有高度的概括性,要以精炼、明确的语言来表达本文的主要内容、观点,一般在200——300字左右。要求同时有中、英文对照。
(3)关键词。一般从本文标题或摘要中挑选3-8个最能涵盖表达文章主要内容的词或术语,同时有中、英文对照。关键词间以分号隔开。英文摘要和关键词都是首字母大写。
(4)目录。目录页每行均由标题名称和页码组成。目录作为论文的纲目,是论文各组成部分的小标题,文字应简明扼要。目录按论文顺序编写,标题必须与正文中的标题一致。
(5)引言。主要用来开宗明义,亮明所要研究的论题,点明其所研究的价值,简单述评相关研究动态(指出已有研究的成绩与不足),进而表明自己研究的角度、方法、内容(及主要观点)等。要求语言简明扼要,篇幅不要太长。
(6)正文。正文是毕业论文的主体,在正文部分,要通过运用各种资料、研究方法,分析问题、论证观点,尽量反映出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正文应达到观点正确,结构完整、合乎逻辑、符合学术规范,无重大疏漏或明显的片面性。其它具体要求有:
①主题的要求
A. 主题有新意,有科学研究或实际应用价值;
B. 主题集中,一篇论文只有一个中心,不过多阐述,否则会使问题繁杂,脉络不清,主题淡化;
②结构的要求
A.采用合适的结构顺序和结构层次,组织好段落,安排好材料。分别以 “一、”、“(一)”、“1.”、“(1)”等数字以树层次格式依次标出。
B. 正文写作时要注意抓住基本观点。数据的采集、记录、整理、表达等均不应出现技术性的错误;分析论证和讨论问题时,避免含混不清,模棱两可,词不达意。
③行文的要求
A.文中如出现大段的引文,可用仿宋字体,悬挂缩进的方式显示。
B.文中的图、表都应有自己的小标题,并排序,图标下标注资料来源。
(7)结语。(可以不以“结语”二字来明确列出这一部分,而通过一空行显示)结语即结束语、结论,是全文的思想精髓和文章价值的体现,集中反映作者对所研究课题的见解和主张。结论性的话语要科学、准确、明了、简洁,篇幅不宜过长。
(8)参考文献。将作者在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亲自参考过的文献按国际标准格式要求进行顺序(按文中出现顺序或出现频次或文献种类)编号。所列参考文献主要指文中直接引用过的文献,也可包括为撰写本文所参考过但文中并未直接引用的文献。参考文献以文献在整个论文中出现的次序用“[1]”、“[2]”、“[3]”……形式统一排序、依次列出。一般参考文献不得少于8个。常见参考文献格式有:
① 著作。[序号]作者1,作者2.译者.书名(版本)[M].出版地:出版社,出版时间,引用部分起止页.
② 期刊。[序号]作者1,作者2.译者.文章题目[J].期刊名,年份,卷号(期数).
③ 会议论文集。[序号]作者.译者.文章名[A].文集名[C].会址.开会年.出版地.出版者.出版时间.引用部分起止页.
④学位论文。[序号]作者.文章名[D].授予学位单位.年份,**学位论文.
(9)附录。附录是论文主体的补充项目,用来附以撰写文章的过程中所运用到的调查阅卷,或文中提到的地图、图片、原始数据附表等,但对于每一篇论文并不是必须的。附录段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A. 比正文更为详尽的理论根据、研究方法和技术要点,建议可以阅读的参考文献的题录,对了解正文内容有用的补充信息等;
B. 由于篇幅过长或取材于复制品而不宜写入正文的材料;
C. 一般读者并非必要阅读,但对本专业同行很有参考价值的资料。
(10)致谢。在文章结尾处,通常以简短的文字,对论文写作过程中曾给自己以直接(或间接)帮助的人员,表示自己的谢意。言语要严肃、真诚、得体,不要千篇一律。
排版、打印及装订(详见附页3)
(1)除封面外每页须加“页码”,居中。声明、中英文摘要及目录页用罗马数字排序,从引言到致谢都用阿拉伯数字排序。
(2)论文封面采用统一格式。
(3)英文摘要页。包含内容与上页中文相对应。只不过,上述的黑体字变为Arial字体,宋体变为Times New Roman字体。
(4)目录页。依次为:“目录”二字间空两个格,居中,小二号,黑体,加粗;上下各空一行;左右对齐声明、中文摘要、英文摘要、目录及各章、节、小节与参考文献、致谢及其相应开始页码,采用小四号宋体。页码放在行末,目录内容和页码之间用虚线连接。声明、中英文摘要及目录的页码用罗马数字排序,其它用阿拉伯数字排序。
(5)正文部分。其中,题目小二号黑体加粗;每章标题(“引言”部分可以用标题也可不用标题)
(6)参考目录页。“参考文献:”几个字用黑体,小四号,加粗。余从[1]开始,楷体-GB2312字体,五号字,左对齐。执行格式参看附2。
(7)致谢页。“致谢”二字间有五个空格,黑体,二号,加粗,居中;上下各空一行;行文宋体小四号。
(8)一律用A4纸、单面打印或复印。左侧装订,距左侧边距0.8厘米。
l 其它要求:全文错别字或不规范之处不能超过万分之二。
附1:
注释格式
为不影响行文的流畅性,当论文中的某些词汇含义或语句需要做进一步解释时,可用脚注的形式来补充说明。如:
……根据这种制度,各里甲所管理的土地即使产权发生变更,产权者移居( 或居住) 其他里甲的地界,其在本里注册的粮籍都不会随之改变,不会“过割”给其他里甲。①这样,就可以保证坐落同一地界的田地,其赋役永远为本地界的里甲所管理而不至于分散于其他里甲,也不至于因“过割”引起的混乱而流失。……
脚注①对文中的“对割”一词进行解释:①所谓“过割”,即将原属本里( 图"社) 的土地依田主的现在居住地而划归他里,以便利田赋的征收。
在毕业论文中,注释更多用来交待所引文献的出处。注释编号一般选用带圈的阿拉伯码,注文使用小五号宋体字。其具体格式主要有如下形式:
(1)普通图书
征引图书的基本项目及顺序通常为: ①责任者姓名与责任性质; ②书名; ③卷册数; ④出版者及出版时间; ⑤页码。第二次征引同一著作时, 省去出版者及出版时间,翻译图书同时省去国别和译者。
l 责任者及责任性质。如果是撰著,在姓名后直接加冒号,如果是编、校注等其他形式,需在姓名后加编、校注等字样;责任性质相同的两个或三个责任者,中间用顿号隔开;有三个以上责任者时,只取第一责任者名字,其后加一“等”字。责任者为机构、团体等时,表示方法与个人责任者同。外文著作的中译本须标明原著者的国别,用中括号表示,置于汉译姓名前;翻译者作为第二责任者置于汉译姓名之后。
例1 :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上,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5页。
例2 : 朱维铮主编,李天纲、陆永玲、廖梅编校:《马相伯集》,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3页。
例3 : 丁名楠等:《帝国主义侵华史》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原版权页题作者名为:丁名楠、余绳武、张振鹤、沈自敏、李明仁、贾维诚、康右铭著)
例4 : 国家档案局明清档案馆编: 《戊戌变法档案史料》,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5页。
例5 . 1 : 【法】A.施阿兰著,哀传璋、郑永慧译:《使华记(1893-1897)》,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第3页。
例5 . 2 : A.施阿兰:《使华记(1893-1897)》,第5页。
l 书名。书名内又含有书名,用单书名号来标识;书名中有补充说明时间范围的文字,应放在书名号内;著作的副题应与正题一并标注;不采用“前引书”的标注方式,如书名较长,可在首次标注时加括注给出省略名称。
例1 : 戴裔煊:《<明史·佛郎机传>笺正》,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0页。
例2 : 徐鼎新、钱小明:《上海总商会史(1902-1929)》,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第135页。
例3 : 桑兵:《国学与汉学——近代中外学界交往录》,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6页。
例4 : 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以下简称(《戊戌变法》)第4 册,神州国光社1953年版,第8页。
l 卷册。部分图书的卷册后还有补充说明的文字,可以用括注的形式表示。
例: 曹树基:《中国人口史》第4卷(明时期),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第9页。
l 出版者和出版时间。港澳台地区及国外出版的图书应标明出版地点。影印版的图书要标明是影印本。出版者及出版时间不完整时,须将所缺项目说明。
例1 : 刘寿林编:《辛亥以后十七年职官年表》(影印本),台北,文海出版社1974年版,第3页。
例2 : 冯玉祥:《我的读书生活》,三户图书刊行社,出版时间不详,第12页。
l 编辑作品(如论文集、作品集、书信集、文件汇编、档案资料选集等) 。编辑作品要标注析出文献(文章)的作者名和析出文献的名称等,其格式为: ①作者姓名;②篇名;③编辑者姓名;④书名;⑤卷册数;⑥出版者及出版时间;⑦页码。文章作者与书作者一致,后者可省去。征引文件、档案、书信,要在所引篇名后用小括号标注成文时间。日记集要在书名后标出所引内容的成文时间。
例l : 罗志田:《林纤的认同危机与民初的新旧之争》,《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社会与学术》,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83页。
例2 : 《中共中央最近政治状况报告》(1927年10月),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政治报告选挥(1927-1933)》,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版,第20页。
例3 :《复孙毓修函》(1911年6月3日),高平叔、王世儒编注:《蔡元培书信集》上,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99页。
例4 : 曹伯言整理:《胡适日记全编》第3册,1922年5月14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666-667页。
l 图书中序、跋、前言、后记、按语、编辑说明等。如果其为作者自己所写,用引号标示于书名之后,如果由别人所写,或虽由作者自己所写,但有单独标题,应作为析出文献标注。
例1 : 李鹏程:《当代文化哲学沉思》,“序言”,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页。
例2 : 李文海: 《<晚清政治革命新论>序》,郭世佑:《晚清政治革命新论》, 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6页。
例3 : 黄仁宇:《为什么称为“中国大历史”?——中文版自序》 ,《中国大历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3页。
l 古籍及方志。古籍的标注与普通图书基本相同,但成书过程比较复杂的先秦典籍,如《论语》;常用的基本典籍,如二十四史、《资治通鉴》;书名中含有作者姓名的文集,如《陶渊明集》;官修的大型典籍,如《明实录》、《大清会典》等可不标注作者。极少数常用经典古籍可只标书名和篇名,用中圆点连接,如:《论语·学而》。有些书籍作者失传,用“佚名”标注。地方志一般不标注作者、版本,只注书名,前面冠以修纂成书时的年号(年代)。古籍及方志的卷次、 页码一般也用阿拉伯数字标示,但标示为卷x,第x页。
例1 : 姚际恒:《古今伪书考》卷3,苏州文学山房清光绪三年(1877)活字本,第56页。
例2 : 民国《番禺县续志》卷9,“政经三·房捐”,第10页。
(2)期刊
征引期刊上的文章,标注的项目和顺序为: ①作者姓名;②文章名称;③期刊名称;④出版时间、卷册号或期号;⑤栏目;⑥页码。与其他刊物同名,流行范围较小、较少见的期刊以及港澳台地区的期刊应在刊名前用小括号注明出版地点。出刊周期短于半月者(旬刊、周刊、日刊等),出版时间精确到日。
例1 : 费成康:《葡萄牙人进入澳门问题辫证》,(上海)《社会科学》1999年第9期,第10页。
例2 : 蒋永敬:《孙中山先生晚年北上与废约运动》,(台北)《近代中国》第152期,2002年12月,第28页。
例3 : 上海商业储蓄银行调查部: 《十年来上海现金流动之观察》(二), 《银行周报》第16卷第41号,1932年10月25日。
例4 : 叔仁:《金融绝交后之观察》,《钱业月报》第7卷第4号,1927年5月,“述评”,第2页。
l (3)报纸
征引报纸上的文章,标注的基本项目和顺序是: ①作者姓名;②文章名称; ③出版年、月、日;④报纸名称;⑤版面;有同名的报纸应在报纸名称前用小括号标明出版地点。栏目名如需标示,放在报名后,用引号标出。
例1 : 语罕:《少见多怪的武汉商人》,1927年4月24日《汉口民国日报》, “新闻”,第1页。
例2:《江苏省党务报告》,1929年3月21日(上海)《民国日报》,第6版;适宜:《河北党务面面观》,1929年4月16日(北平)。
(4)外文文献(以英文为例)
l 征引外文文献, 原则上应以该文种通行的征引格式为准。
l 征引英文图书时,标注的基本项目及顺序为:①责任者姓名与责任性质;②书名;③卷册数;④出版地、出版者及出版时间;⑤页码。第二次征引同一著作时,出版地、出版者及出版时间可省去。
l 征引英文编辑作品时,标注的基本项目及顺序为: ①作者姓名;②篇名;③编辑者姓名;④书名;⑤卷册数;⑥出版地、出版者及出版时间;⑦页码。
l 征引英文期刊、报纸上的文章时,标注的基本项目和顺序是:①作者姓名;②文章名称;③期刊、报纸名称;④刊物卷册号与期号;⑤出版年、月、日。
l 责任者名在前(可简写),姓在后;单个编者姓名后加(ed.),合编加(eds.); 析出文献题名用双引号括起;出版物名称用斜体;出版地、出版者及出版时间用小括号括起;引文在原书不跨页,表示方法为“p.x),引文跨页或散见两页以上, 表示方法为“pp.x-xx,xx");注释中纯系英文,句末用句点,如中英文混用,句末用中文句号。
l (5)未刊文献
A、学位论文。征引未出版的学位论文中的内容,要标明作者、文题、学术机构、日期及页码。
例: 方明东:《罗隆基政治思想研究(1913 -1949)》(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2000年,第67页。
B、会议论文。征引未出版的会议论文中的内容,要标明作者,文题,会议名称、地点及时间。
例:〔日〕中岛乐章:《明前期徽州的民事诉讼个案研究》,“国际徽学研讨会”论文,安徽绩澳,1998年。
C、未刊手稿。征引未出版的手稿时,要标明藏所,藏所后加“藏”字。
例1:陈序经:《文化论丛》(手稿),南开大学图书馆藏,第1页。
例2:《蒋介石日记》(毛思诚分类摘抄本),1931年9月28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D、未刊函电等。征引未刊函电等时,应依次注明名称、时间、藏所、目录编号。
例1:《陈云致王明信》(1937年5月16日),(莫斯科)俄罗斯当代文献保管与研究中心藏,495/74/2900。
例2:《傅良佐致国务院电》(1917年9月15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北洋档案,1011-5961。
附2:
参考文献格式
参考文献采用顺序编码制,按论文中引用文献出现的先后、频次,或为撰写本文所参考受影响的大小为序,以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序号置于方括号内,序号左顶格;每一条目的最后均以实心点结束。参考文献中的所有标点必须在英文输入状态下输入!
文后参考文献的著录项目主要指文中直接引用过的文献,也可包括为撰写本文所参考过但文中并未直接引用的文献。
文献属性(文献性质中用代码表示的文献类型)主要由以下几种:
(1)纸质文献:A—析出文献;B--档案;C—论文集;D--学位论文;H--手稿;J—期刊;K---参考工具;M—专著;N—报纸;O--古籍;P---专利; R—报告;Z—其他未说明文献。
(2)电子文献:EB/OL——网上电子公告; M/CD 光盘图书;J/OL——网上期刊
举例说明
1、著作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 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69.
[3] 邓小平文选(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注意:有关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集、文集、文选或全集在引注时,(1)不用注明作者!但是当有关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以单行本的形式出版时,就必须注明作者!(2)必须注明卷或册,关于卷或册的标注方式必须与该著作标明的格式一致!(3)出版地是指该出版社所在的城市而不是省份!(4)必须引用最新版次!
[1] 田克勤.邓小平理论概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 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 杨天成,等.美学基本原理[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注意: (1)责任者必须是该著作的独著者、合著者、主编或主持编写的机构,如果二者都有的话,则只标注人,不须标注机构!(2)当文献的主要责任者如为1人以上,可列出第一位或前3位责任者的姓名,后以“等”字代替,责任者之间及责任者与“等”字之间均以逗号分隔。主要责任者只列姓名,其后不加“著”、“主编”等责任说明。如:乔治强.近代华北农村社会变迁[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2、译著
[1] 【美】R·M·加涅.杨天成译.中国改革道路研究[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2] 【美】R·M·加涅.杨天成,等译.中国社会问题研究[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3] 【美】R·M·加涅.中国社会问题研究[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注意:(1)外国作者的国籍应注明!(2)译者可以不注明!
3、学位论文、论文集(析出文献)或文献资料集
[1] 吕书额.河北地方保卫团研究(1901-1937年)[D]. 首都师范大学, 2007,博士学位论文.
[2] 瞿秋白.现代文明的问题与社会主义[A]. 罗荣渠.从西化到现代化[C].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121-133.
[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Z].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4、中国古代文献
[1] [宋]徐天麟.东汉会要.卷七[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2] 范晔.后汉书·刘玄刘盆子列传.第二册[M]. 北京:中华书局,1965.
注意:(1)中国古代文献往往是多卷本,每一卷都视为一个独立的参考文献!
5、期刊
[1] 田克勤.论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J]. 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1).
[2] 杨天成,等.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价值[J]. 学术研究,2003,创刊号.
[3] 本课题研究组.论十五大以来党的建设理论新发展[J]. 党建研究,1999,(1-2).
注意:同一期刊的不同文章是不同的参考文献!
6、报纸
[1] 田克勤.论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N]. 人民日报,1999-01-09(8).
[2] 邱伟光.论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意义[N]. 光明日报,1999-11-19(2).
7、外文文献
[1] Jim.The Study of Sino-American Relation[M]. New York,Addison-Wwsley,2005.
[2] Jim.On Sino-American relation[J]. Time,2005,(2).
8、网络文献
[1] 田克勤.论邓小平理论在近代历史进程中的作用与地位[EB/OL]. http//www.cn/pub/wml.txt/98081010-2.html,1998-10-04.
附3:论文格式及规范范本
20**届
1942-1943年宋美龄访美述评
姓 名 董某
学 号 0802012064
年级专业 2008级历史学
指导教师 吕某
所在院系 社会发展学院历史系
毕业生签字:
1942-1943年宋美龄访美述评
(廊坊师范学院 社会发展学院 河北 廊坊 065000)
摘 要
关键词 宋美龄;访美;局限性;中美关系;抗日战争
On the Visit of Song Mei-Ling
to the United States in 1942-1943
Dong Mou
(Social Development College Langfang Teachers’University Hebei Langfang 065000)
声明........................................................................ I
1942-1943年宋美龄访美述评
宋美龄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女性,她的一生横跨三个世纪,见证了清末动荡、辛亥革命、军阀混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台海对峙等近代中国重要的一幕幕,是中国近代比较有影响的历史人物。1942年11月至1943年6月历时7个月的访美之行更是其外交生涯中值得浓笔重书的一段,也是她百年人生中最为华彩的乐章。宋美龄的这次访问,其时间之长、活动之广泛、反响之强烈,都堪称中外历史上夫人外交之最。目前学术界就宋美龄1942年至1943年访美之行已有初步研究,但见仁见智,对其褒贬不一。[①]本文力图在学术界研究已有基础之上,对1942年11月至1943年6月宋美龄访美之行这一事件进行客观述评。
宋美龄1942-1943年访美之行是在国际、国内的复杂背景,及其个人需要赴美就医等多种因素共同推动下实现的。
(一)国际背景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美战时同盟关系确立,中美之间的合作关系更为密切,但是由于各自有着不同的利益和战略目标,中美之间存在着一些矛盾和分歧。这些矛盾与分歧,迫切需要一个人进行调解。复杂的国际局势成为宋美龄1942-1943年访美的背景之一。
中美两国联合对日作战虽然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各自有着不同的利益和战略目标。因此,两国在联合对日作战的同时,也必然存在着一些矛盾和分歧。例如,欧亚两个战场谁主谁次的争执,对日作战时双方责任分摊和利益分配上的矛盾和斗争等。这些纠葛在反攻缅甸作战计划、空运援华物资吨位、美国援华飞机数量及蒋史矛盾等问题上集中地反映出来。
欧亚两个战场谁主谁次的矛盾是一个涉及反法西斯战争全局的战略问题,也是影响远东及太平洋地区中美两国关系的关键。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形成了欧亚两个战场,中国主张盟国以中国为基地打击日本,立即打通滇缅公路,援助中国抗日。而美英则确立了“先德后日”战略,把主要精力用于对付希特勒。为此,美国在军事上和经济上全力援助英国和苏联。早在1941年3月,美国国会就通过了《租借法案》,授权总统以70亿美元向“对于美国防务至关重要”的国家提供各种援助,实际上以英苏为主要对象。1941年,美国向英苏提供租借物资14.93亿美元,1942年达65.6亿美元,而同期向中国提供的分别只有2582万美元和1亿美元,仅占当年美国向外提供租借物资总额的1.7%和1.5%。[④]盟国最高军事决策机构—美英参谋长联合委员会及军需品分配委员会始终将建立大国联盟倡议最早、呼声最高的中国国民政府拒之门外。这些情况引起蒋介石的强烈不满,并成为中美关系发展的一个严重障碍。
1942年5月初,毗连中国大西南的英属缅甸为日军攻陷。经由滇缅公路取得外援的唯一对外通道被切断,这是对国民政府的一大打击。为了改善中国抗战的国际条件,拓宽中外联系通道,蒋介石迫切要求全面反攻缅甸, 重新打通滇缅公路。美国表示同意, 希望通过滇缅公路的重新开通增加对华援助来增强中国对日作战能力,并为此于1942年6月22日成立中缅印战区, 由史迪威出任总司令。但是,中美英在反攻缅甸的具体战略部署上,存在分歧。蒋介石提出,为了确保战役的胜利并尽量减少牺牲, 在反攻缅甸时,美英应掌握制空权,两国海军也应参战, 实行海陆两栖攻击;美国希望主要由中英军队担任主攻任务, 打通滇缅公路;英国由于在缅甸没有直接利益,主张绕过缅甸, 攻占苏门答腊,进攻南洋。由于三方意见不一, 反攻计划从1942年4月开始酝酿,直到年底,也未最终确定下来。
1942年3月日军攻占仰光、切断滇缅公路之后,美国开辟了从印度加尔各答经喜玛拉雅山“驼峰”直达中国昆明和重庆的空中运输线,将援华物资运往中国。但受到地形、气候等恶劣条件的限制,“驼峰”航线的运载能力极为有限。缅甸失陷前,美国通过滇缅公路运往中国的物资最高时每月达1.3万吨,而1942年6月,在“驼峰”航线上运输的美国飞机不足50架,每月运量仅千吨左右。[⑤]这同中国战场的需求量相比,无疑是杯水车薪,与同年6月29日蒋介石提出的维持中国战区军事行动最低援华物资数量每月5000吨(约需运输机165 架)的要求,也相去甚远。[⑥]
美国援助中国空军飞机数量问题,中美间也是意见不一, 长期拖而不决。1942年6月, 蒋介石即向美方提出,要实施中美英在缅甸的联合作战,中国空军第一线作战飞机最低必须保持在500架以上,[⑦]并要求美国在当年8月份提供完毕, 此后每月补充75架, 以保持最低数额。[⑧]但是,对于蒋介石的这一要求,美国方面一直不作积极答复,援华飞机数量增长十分缓慢。1942年6月,援华飞机总数不到40架,到8月底,仅增加30架,且多是一些老旧机型,根本不可能对日军产生任何威慑作用。[⑨]
1942年3月,史迪威任中国战区参谋长并兼管美国对华援助事宜后,在军事指挥、政治观点乃至个人性格上和独断专行的蒋介石发生了严重冲突,双方积怨甚深。为了继续中美合作起见,就需要一个调解这一形势的人物出现。
从1941年起,在抗日战争中,由于日本想急于结束中国战事,因此不断的发动局部进攻,国民党军队除了在少数战役如江西的上尧战役、第三次长沙会战中获胜以外,在其他战役中不断丧师丧地,损兵折将。
近代战争,两国交锋,与其说是政治战、文化战、军事战,莫如说是经济实力的较量,由于国土沦陷而导致的税源锐减,使得中国政府从一开始就面临着财政困窘的局面。在抗日战争前,国民党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由关税、盐税和统税组成,随着沿海经济中心的丧失,这三大宗税收开始直线下降。早在“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后,海关贸易就减少了2亿元,使中央财政损失了30%的收入;[⑩]而在七七事变后,当年关、盐、统三税实收只有413亿元左右,比1936年减少了3/5。[11]及至1938年10月广州失陷,国民政府丧失了91%的关税、97%的机器制造业、95%的面粉工业、75%的纺织工业,财政收入的锐减,遂置国民党中央政府于入不敷出的地步,“据不完全统计,国民党中央政府在战前的财政赤字每年不过20%左右,战后即高达80%”,[12]其中宋美龄赴美的1942年,财政支出为24,511百万元,而收入只有5630百万元,赤字高达18,881百万元之巨。[13]为了弥补急剧上升的财政赤字,国民党中央政府一方面通过滥发钞票,嫁祸于民,另一方面对财政金融制度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但还是难以应付日趋浩繁的军事开支。面对如此困窘的局面,争取外援成为缓解危机的最主要的途径。
(三)宋美龄的个人身体因素
宋美龄自身的健康问题也是推其1942-1943年访美的诸多因素之一。
1937年10月22日,宋美龄赴上海前线慰劳将士和处理其它一些政务途中,因遇到日本飞机的轰炸,躲避时又因车速太快造成翻车, 宋美龄为此肋骨折断数根。当时,宋美龄仍不顾伤痛, 坚持去前线视察。此后五年半期间,因忙于战时工作,一直没有进行系统治疗与疗养。战争中长期紧张,过于辛苦的生活又使她的慢性荨麻疹复发,而重庆那种潮湿多雾的气候条件,更是痛苦难当。此外,失眠、牙病和鼻窦炎也常折磨她。于是,宋美龄决定赴美就医。
总之,当时复杂的国际与国内形势,迫切需要一个人物出现去调解当时中美之间存在的矛盾与分歧,争取美国的援助,以推动中国抗战。蒋介石也希望利用宋美龄同美国的特殊关系,开展一次夫人外交,争取美国谅解, 尽快解决中美间的争端, 促使美国政府扩大对华援助和加强对国民政府的扶植与支持。宋美龄自身的身体因素也促使她需要赴美治病。
1942年10月,美国总统特使、共和党领袖威尔基访华,威尔基忠告蒋介石夫妇,在美国的政治制度下,欲转变政府的对华政策必须设法引导美国的舆论,让美国朝野对于中国抗战之艰、牺牲之剧、贡献之大、求助之急都应有充分的了解,因此他极力主张蒋夫人出访美国。他给罗斯福总统带去了蒋介石夫人宋美龄希望去美国治病并访问的口信。10月26日罗斯福致电蒋介石发出“深望有一日能欢迎尊夫人来美”[14]的邀请,后来罗斯福又两次写亲笔信,邀请宋美龄去美国演讲。终于1942年11月18日,宋美龄便乘美国政府特别提供的专机,飞离重庆, 取道加纳、巴西, 开始她长达七个月之久的美国之行。
宋美龄在1942-1943年期间的访美活动主要有四个方面:发表演讲宣传中国抗战;会晤和游说美国政界要员,解决中美之间的种种分岐;参加各种宴会与社交活动,接受美国各界人士的捐款;展开民间外交活动,以树立个人外交形象。
宋美龄访美期间巡游于美国各大城市,发表一系列演讲,宣传中国抗战在整个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阐述中国抗战遇到的巨大困难,唤起美国朝野对中国战场的普遍关注,一定程度上调整了重欧轻亚政策。
宋美龄的演说在美国上下引起强烈反响,美国的《新闻周刊》、《时代周刊》将她推作封面人物。国会众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勃尔姆认为:“蒋夫人之演讲,不独感召美国当代人民,且感及后世。”[15]众议院议员罗斯夫人说:“蒋夫人态度颇为自重,虽明知中国有权要求美国援助,但不明言之。且对美国过去失道处,不明加指责,亦极为有礼。”[16]
(二)会晤和游说美国政界要员
宋美龄访美期间会晤和游说美国政界要员,以推动美英两国政府确定收复缅甸的作战计划及美国飞机援华。
关于反攻缅甸问题,蒋介石不满史迪威提出的通过改革和整训中国陆军以收复缅甸的计划,而接受了“飞虎队”将领陈纳德提出的全力争取美国飞机援华、通过确立空中优势和夺回制空权以遏制并最后击溃日本的军事构想。宋美龄甫抵美国,就致力于贬抑史迪威以抬高陈纳德,为陈的“空中打击计划”周旋游说。她对前来机场迎接的总统顾问霍普金斯说:“史迪威不了解中国人民”,他受蒋之命指挥中国入缅远征军却“惨遭覆没”,他“犯了一个可悲的错误”;同时,她对陈纳德“表示极端的钦佩”。[17]之后,她又向美国官员强调,美国应优先考虑中国对作战飞机的要求,缅甸战事“俟有充量飞机后,始能开始反攻”。她还告诫说,收复缅甸计划唯有经充分准备,美英盟军在孟加拉湾与中国军队南北应合,始可驱缅境之敌,解中国之难。1943年1月,美英卡萨布兰卡会议终于确定于同年11月对全缅发动总反攻。但由于在其后几个月中英军的试探性进攻连遭败绩,丘吉尔改变主意,不愿实施总攻计划。5月后,在华盛顿“三叉戟”会议上,美国向英国妥协,修改卡萨布兰卡方案,将全缅反攻计划改为北缅作战行动。这一改变对中国极为不利,激起了蒋介石的恼怒。蒋介石不断电令宋美龄同美交涉,提出必须坚持原定方案,“此事关系重大,切不可谦让”。[18]宋美龄虽极力游说,终难改变局势。她劝告蒋从战时和战后诸多战略利益考虑,接受有限的缅甸战役计划。
关于援华飞机及其他军用物资问题,宋美龄也始终参与其事。1943年2月5日,宋美龄电告蒋介石,说罗斯福准备供给中国大量飞机,承诺每月空运近万吨物资支援中国抗战,并向蒋介石提出建议,扩大昆明、桂林及附近机场,以便美国大型运输机的起降。
(三)参加各种社交活动接受各界捐款
在美期间,宋美龄除了向美国政府官员和美国公众传递有关中国抗战的信息外,还频繁接见新闻记者,多次召开记者招待会,积极参加各种宴会和社交活动。1943年3月4日,中国驻纽约总领事在福尔多阿斯杜利亚旅馆招待宋美龄,应邀参加的纽约社会名流及各界领袖达千余人,其中有纽约州长杜威、市长拉加第亚、煤油大王洛基斐勒、金融家摩根、生活杂志主编鲁斯及夫人等。之后,宋美龄每到一地,都会收到政经各界要员的大量捐献,各地华侨更是踊跃捐款捐物支援祖国抗战。
(四)展开民间外交树立个人外交形象
由于宋美龄是以私人名义出访的,因此,她在与美国当局广泛接触的同时,十分注重民间外交,力图以“第一夫人”的特有魅力来吸引并影响美国民众,加深美国民众对中国的同情和支持,并树立个人的外交形象。例如,宋美龄多次出席民间活动,两次赴母校威尔莱士大学和威斯里恩女子学院发表演说;赴加州罗岳拉大学接受荣誉法学博士学位;接受纽约荣誉市民称号及旧金山市长赠与的金钥匙。有学者认为,“宋美龄的民间外交,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增加美国民众对中国抗战的了解和支持,也为她自己捞取了不菲的资本。”[19]
三、1942-1943年宋美龄访美之行评析
由于受到当时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国的国际地位以及宋美龄的阶级立场的影响,宋美龄1942-1943年访问美国有一定的局限性。这主要表现在有限的成果与其片面宣传上。
宋美龄历时半年多的访美之行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客观理性地分析这一时期中美关系的发展状况,便不难看出宋美龄访美的成果十分有限。如欧亚战场的地位问题,虽然宋美龄据理力争,但美国政府的认识和政策没有出现实质变化;反攻缅甸问题,正是在宋美龄访美期间,美英召开“三叉戟”会议,作出了不利于中国抗战的决定;中印空运吨位和美国援华飞机数量问题,也是在宋美龄结束访美很长一段时间后,才有所进展。
宋美龄访美期间正值国共第二次合作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十分艰难的条件下坚持抗战,领导中国人民在敌后战场抗击侵华日军并取得胜利。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1943年国民政府统治危机日益严重,抗日渐趋消极,反共倾向日益明显。对于这些情况,宋美龄在此次访美过程中只字未提,她的各种演说也并没有完全如实的介绍中国抗战的情况,没有讲国民党消极抗战的一面,更没有讲广大群众要求革新政治,实行民主的情况。她的宣传活动的中心目的只是致力于为国民党争取尽可能多的好处,而对中共的英勇抗战却避而不谈,并找机会为蒋介石的反共政策加以粉饰。
造成其局限性的成因主要与当时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国当时的国际地位以及宋美龄的阶级立场有很大关系。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在东西方同时对日、德作战。从实力上看,德国法西斯比日本更强大、更凶恶,对美英的威胁也更巨大、更直接。因此,1942年、1943年之交,美英首脑在华盛顿会商盟国反法西斯战争总体战略时,确立了集中力量首先击败德国的“先欧后亚”战略。为此,通过给予中国以力所能及的外交、军事、财政援助从而拖住并消耗日军主力,是美英得以腾出手来全力投入对德战场的保证。这是当时美国对华政策的基本依据。蒋介石和宋美龄对此也是十分清楚的。在这种情况下,宋美龄要求美国亚欧并重,甚至向亚洲倾斜,全力支援中国,不仅不可能实现,相反还引起了美国最高当局的不安和警觉。他们担心“这位既成功又有说服力的宣传家因鼓吹援助中国抗日的言论影响之大,可能会动摇美国的欧洲第一的战略,使(美国)基本政策发生根本性的变化…”,[20]以致罗斯福总统私下里提醒他的幕僚要对她敬而远之,并希望她尽快离开美国。
长期以来,中国是被帝国主义欺压的弱国,二战期间国际地位虽有提高,但并未摆脱不平等的命运。中国名为“四强”之一,却不能与美、英、苏平起平坐,宋美龄访美期间讨论反法西斯战争进程的三个重要会议(北非会议、卡萨布兰卡会议、华盛顿会议)英美均未邀蒋介石参加。由于美英“先欧后亚”的战略总方针,盟国给予中国的只是有限的援助,并且带有极强的目的性。为了得到美国的援助,宋美龄不得不在一些重大原则问题上向美国妥协。因此,宋美龄在美虽受到很高的礼遇,但也亲身体会到国际地位低下的痛苦。在美期间,她多次致电蒋介石,呼吁大力发展工业,“恐战后英美俄又将忙于己身利益,将置我于不顾”。[21]
(二)积极影响
尽管宋美龄1942-1943年访美之行存在一定局限性,但其访美对于中国抗战仍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获得了美国人民的舆论、军事援助,并推动美国政府废除排华法案。
宋美龄在一系列演讲之中,热情歌颂了中美两国之间的友谊,宣传了中国抗战的实际情形,控诉了日本在侵略中国的时候所犯下的滔天罪行,并强调了国际间共同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的重要意义,高度评价了中美两国共同抗战的业绩,阐扬了中国的历史文化和中国人民在抗战中表现出来的崇高牺牲精神和传统美德,传达了正义战争必将取得胜利的坚定信心。宋美龄在各地的演讲激发了美国舆论对于中国的同情与支持。美国各界上至美国总统、国会议员、军政要人,下至普通工人, 市民都对中国战场的重要作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据报道:“当时总统大为感动,随即谓现在美京当局, 注意增加援华趋向,极力求其实现, 比较任何问题为重要。”“ 罗斯福总统重申美国意向,要将日寇给养线截断, 以中国作为根据地,而直接攻袭日寇三岛。至于进攻时间间题,彼已与中国政府商议中。”各种捐款也随之而来, 形成了一个民间援华热潮。3月26日,波士顿市市长赠给宋美龄一张支票, 以救济中国难童。波士顿市政府捐献美金8万8千元, 3月31日好莱坞各界向宋美龄捐献美金6千元, 美国荣誉会南加省分会赠献美金1千元。[22]
对于蒋介石政府来说,宋美龄访美之行的实际意义就是随之而来的军事物资和经济援助。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宋美龄在对美外交方面取得了可观的进展。宋美龄在1943年2月5日电告蒋介石说:罗斯福拟“供给中国大量飞机”,以后又电告说:“美决即运华轰炸机三十五架,业已开行,几次续运三十五架,秋初再运二百六十架。妹拟请罗斯福…。提早从速供给应用,兄需要五百架应当设法转告。”5月24日,宋美龄又致电蒋介石说:“据毛邦初报告,美方决定贷我A24 机一百五十架,由四月份起在美交货;P40N1机一百五十架,由五月份起交货。以上两项均定于十二月底交完…。”此外,从7月1日起,驼峰空运物资计划达到每月7000吨,其中4700 吨优先拨给陈纳德,余下的2000吨给陆军,另剩300吨仍给空军;自9月1日起,空运物资应达每月1万吨。此外,美国答应派技术人员积极来华帮助中国建立炼油厂,以解决中国汽油缺乏问题。[23]
早在美国西部开发时期,就有华工输入美国。尽管大量华人涌入美国,但是由于一部分白人的“惊疑与妒忌”,1882年美国国会通过《排华法》。因此,截至1930年,美国户籍上只有华人46129人。华人受到排挤,没有合法地位。长期以来,“中国人在美国大众心目中的既定印象是:矮小、呆板、不通英语、教育水准低下,多半从事餐馆、洗衣业。”[24]1943年2月17日,宋美龄即将到国会演讲的前一天,美国参议员肯尼迪从华盛顿给宋美龄写信,表示他打算“趁蒋夫人光临之吉日”,提出废除美国《排华法案》,以便使华人获得“进入美国及加入美国国籍之权利”。因为“凡与吾人共危难者,亦将与吾人共享胜利之果;凡与吾人交好博得爱敬者,必将取得我国公民资格。”[[25]宋美龄对于肯尼迪的来信极为重视。她在6月16日致蒋介石的电报中说道:肯尼迪参议员的提案“对我国际地位极有关系,此议案如通过,则心理上之影响及效力较租借法案更有历史价值”。[26]她指示中国驻美大使魏道明采取积极措施,促使该法案在美国国会获得通过。她本人先后在国会众、参两院发表演讲,在议员中产生的轰动效应,“的确对该法案的通过起到了很好的催化作用。”[27]1943年9月30日,美国参议院就此提案开始辩论,鉴于国会内仍然有极少数人主张实行歧视华人的旧议案,罗斯福总统于10月11日致函国会,敦促尽快废除《排华法》,允许中国人移民美国及中国侨民转化为美国公民。他在信中指出,国家和个人一样会犯错误。美国要有足够的勇气承认过去的错误并且加以改正,而废除《排华法》,美国就可以改正一项历史性错误。同年12月17日,肯尼迪提案终于获得国会通过,中美关系再次获得有益改善。这与宋美龄的成功访美,“有莫大的关系。”[28]
宋美龄访美之行产生积极影响的成因主要与宋美龄的个人因素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宋美龄成功访美,不仅因为她是彼时的“第一夫人”还因为他优良的个人素质:宋美龄擅于在各种演说和游说活动中,充分调动他调动他早年在美国学到的文学、历史、心理学、演讲等各种可以利用的知识和技巧,以娴熟的英语表达能力,美国化的谈吐风格和交往方式,在外交过程中把蒋介石的指示最大程度的加以阐释和发挥。例如,宋美龄在访美期间在各地所进行的演讲,就成功激发了美国舆论对于中国的同情与支持。应该说中国抗战给了宋美玲发挥自身优势为国效力的机会,历史给了她展现才能,获得荣誉的条件,而宋美龄在中国命运的历史转折中,发挥了她的能力,体现了她的价值。正是在全民抗战的时代条件之下,使宋美龄访美获得巨大成功。
总之,宋美龄在1942年11月到1943年6月的访美之行有其深刻历史背景,其中既有宋美龄自身身体因素,也与当时复杂的国内外局势密切相关。宋美龄在访美期间开展的各种活动客观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美国人民对中国问题的关注和美国政府对亚洲战场的重视。同时,这次访问对缩小和解决两国在一些具体问题上的分歧,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这种成果的取得与宋美龄的个人魅力,以及中国人民的不屈抗战有密切的关系。但是如果客观理性的分析中美之间关系的状况,也不难看出宋美龄访美的作用也是相当有限,这与意图通过访美来最大限度拉取美援的直接目的,以及她所代表的阶级立场不无关系。尽管有这样、那样的局限性,我们对于宋美龄访美之行所取得的一定成果也应予以充分肯定。而且从长远来看,宋美龄1942-1943年访美之行在一定程度上对于中国最终取得抗战胜利也不无裨益。
参考文献:
[2]谭一青.蒋介石与美国[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
[3]洪亮,姚岚.宋美龄在美国[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8.
[4]【美】舍伍德.罗斯福和霍普金斯[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5]高惠敏.中国第一夫人[M].台北:档案丛刊编辑委员会,1974.
[6]杨荫溥.民国财政史[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5.
[7]阳雨,张小舟.宋美龄的外交生涯[M]. 北京:团结出版社,2007.
[8]赵佳楹.中国现代外交史[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
[9]陶文钊,杨奎松,王建朗.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对外关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10]杨树标,杨菁.宋美龄传[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11]俞国.1942—1943年宋美龄访美新探[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
[12]徐旭阳.1942-1943宋美龄访美原因、经过及其效果[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1).
[13]梁怡.1942─1943年宋美龄访美述论[J].历史档案,2000,(3).
[14]陈清清.抗战时期宋美龄访美之行的地位和作用[J].浙江档案,2003,(9).
[15]朱坤泉.1942—1943年宋美龄访美与抗战后期的中美关系[J]. 抗日战争研究,1996,(3).
[16]陆亚玲.试析1942 年宋美龄访美的背景[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1,(4).
[17]曾静.论1943年宋美龄在美国的演讲及其影响[J].理论月刊,2009,(7).
[18]代素娟,杨和平.卢斯的援华宣传与1942- 1943 宋美龄访美[J].宜宾学院学报,2006,(8).
致 谢
大学四年的时光匆匆流逝,毕业论文的撰写是我们向学校和老师上交的最后答卷。在撰写该论文的过程中,得到了×××老师的多次细心指导和帮助,对论文的初稿进行了多次详细审阅、指正,并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在此向×××老师致以衷心的感谢。同时,还要感谢……给予我的关心和帮助。(对提供各类资助、指导和协助完成研究任务以及提供对论文写作各种工作有利条件的单位及个人表示感谢!言辞要真诚客观。)
XXX
XXXX年XX月于廊坊师范学院
[①] 如:俞国在《1942—1943年宋美龄访美新探》(《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中指出,1942-1943年宋美龄访美并未取得任何实质性的效果;徐旭阳在《1942~1943宋美龄访美原因、经过及其效果》(《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6期)一文中称,宋美玲访美“效果甚微”;而陈清清在《抗战时期宋美龄访美之行的地位和作用》(《浙江档案》2003年第9期)中则对于宋美玲访美之行给予了充分肯定。
[②] 徐旭阳:《1942~1943宋美龄访美原因、经过及其效果》,《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6期。
[③] 谭一清:《蒋介石与美国》,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年版,第55页。
[④] 【英】琼斯等著,复旦大学外文系英语教研组译:《1942—1946 年的远东》(上册),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第228页。
[⑤] A rthur N Young: China and the Helping Hand(1937—1945),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3, p26. 转引自俞国:《1942—1943年宋美龄访美新探》,《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⑥] 秦孝仪:《战时外交(三)》,《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第三编)》,中央文物供应社,1981年版,第171页。
[⑦] 秦孝仪:《战时外交(三)》,第171页。
[⑧] 秦孝仪:《战时外交(三)》,第177页。
[⑨] 徐旭阳:《1942~1943宋美龄访美原因、经过及其效果》,《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6期。
[⑩] 陈禾章等编:《中国战时经济志》,台湾文海出版社,1973年版,第5页。
[11] 杨荫溥:《民国财政史》,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5年版,第104页。
[12] 战地党政委员会编:《1939 年统计资料》,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1939年版,第58。 转引自陆亚玲:《试析1942 年宋美龄访美的背景》,《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13] 杨荫溥:《民国财政史》,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5年版,第101-102页。
[14] 秦孝仪:《战时外交(三)》,《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第三编)》,中央文物供应社,1981年版,第779页。
[15] 高惠敏:《中国第一夫人》,档案丛刊编辑委员会,1974年版,第21页。
[16] 张其昀:《先总统蒋公全集》,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1984年版,第1835页。转引自俞国:《1942—1943年宋美龄访美新探》,《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17] 【美】舍武德:《罗斯福和霍普金斯》,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334页。
[18] 秦孝仪:《战时外交(三)》,《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第三编)》,中央文物供应社,1981年版,第785页。
[19] 张其昀:《先总统蒋公全集》,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1984年版,第1847页。转引自俞国:《1942—1943年宋美龄访美新探》,《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20] 【美】舍武德:《罗斯福和霍普金斯》,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334页。
[21] 秦孝仪:《战时外交(三)》,《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第三编)》,中央文物供应社,1981年版,第785页。
[22] 美洲国民日报编:《蒋夫人游美纪念册》,美国旧金山出版社,1947年版,第22页、50页、105页。转引自梁怡:《1942─1943年宋美龄访美述论》,《历史档案》,2000年第3期。
[23] 秦孝仪:《战时外交(三)》,《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第三编)》,中央文物供应社,1981年版,第846页。
[24] 谭一清:《蒋介石与美国》,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年版,第57页。
[25] 洪亮、姚岚:《宋美龄在美国》,团结出版社,2008年版,第69页。
[26] 谭一清:《蒋介石与美国》,第67页。
[27] 谭一清:《蒋介石与美国》,第70页。
[28] 洪亮、姚岚:《宋美龄在美国》,第102页。
|
||||||||||||||||||||||||||||||
版权所有©廊坊师范学院社会发展学院
地址:河北省廊坊市爱民西道100号 邮编:065000 电话:0316-21883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