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历史履痕、探索地学奥秘
——2022级人文教育专业地理学野外综合考察圆满结束 发布时间:2024-12-20 点击量:
2024年12月20日,廊坊师范学院社会发展学院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2022级人文教育专业实践课程——《地理学野外综合考察》圆满结束。本学期考察主题为“追溯历史履痕、探索地学奥秘”,考察地点为北京市房山地质公园博物馆、拒马河镇江营段、涿州市博物馆、天津海洋博物馆以及古林古海岸博物馆,带队老师有孙侦、赵金涛、王文辉、肖蕊和吕书额5位老师,2022级人文教育专业77名学生参加,旨在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深刻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追溯地质、地貌和文化的历史变迁,探索地学奥秘,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本次考察线路共有2条,线路一为北京-涿州线:北京市房山地质公园博物馆、拒马河镇江营段和涿州市博物馆;线路二为天津线:天津海洋博物馆和古林古海岸博物馆。2024年8月,《地理学野外综合考察》课程组教师团队孙侦、赵金涛和王文辉老师完成了各个考察点课前实地考察,确定野外考察目的、路线、考察内容等考察计划。社会发展学院王荣芳院长、李建武副院长、历史系主任纪海龙以及课程组教师团队,多次与北京市房山地质公园博物馆协商洽谈,达成校馆共建实践基地意向。
2024年10月13日完成北京-涿州线考察。考察点一:北京市房山地质公园博物馆,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同学们参观馆内各个展厅,认识地球演化、生物演化和人类进化过程以及房山地质特点。另外,我校与北京市房山地质公园博物馆共同举行了实践基地签约挂牌仪式。考察点二:拒马河,自太行山、燕山两山间奔涌而出,形成了独特的北方喀斯特地貌,并以镇江营为顶点南北摆动,塑造了土层深厚、土壤肥沃的拒马河冲积扇。经历23.7特大洪涝灾害后,该处河道受到流水冲刷,河槽下切3-6米,原本掩藏于河底的河床基岩出露于河滩中;洪水退去后,拒马河大桥以西的河床中也留下了质地、成分、形态各异的岩石。同学们观察北拒马河阶地形态、特点、岩石类型以及河道状态。考察点三:涿州市博物馆,同学们有序进入博物馆,跟随讲解员分别参观各个展厅,体验了涿州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厚重历史和文化风貌,并通过清代涿州城复原沙盘对涿州城市空间的变迁有了更加直观的认知。
北京市房山地质公园博物馆
共建实践基地签约仪式
涿州市博物馆
2024年10月15日完成了天津线考察。考察点一:国家海洋博物馆,同学们以组为单位参观各个展厅,认识“海洋人文”、“海洋自然”和“海洋生态”。考察点二:古林古海岸博物馆,博物馆宣教部刘静主任热情迎接了我校师生的到来,在讲解员的引导下,同学们理解了贝壳堤与海岸线之间的关联,认识了渤海海岸线的演变过程,近距离观察了第二道贝壳堤(距今2000-1200年)遗迹和不同年代的贝壳堤地层剖面,深入学习了自然地理学和地层学知识。返校途中,组织同学们观察了盐场和太阳能电场,认识盐田资源价值,感受人类在新能源领域的创新和进步。
国家海洋博物馆
天津市古林古海岸遗迹博物馆
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险夷,履之者知。这次野外考察之旅使我们收获满满,该课程以小组为单位,采用展板设计、视频制作和考察汇报三种方式展示我们的收获。2024年11月11日各组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展板设计,在人文楼一楼大厅展出,吸引了各专业同学前来参观。采用匿名投票的方式评选出最优作品。
地理学野外考察展板
12月5日各组完成了视频制作,同学们通过剪辑一段段珍贵的视频素材,将这段跨越京津冀的考察实践经历完美呈现。从地质变迁到海洋生物,从古代文明到现代科技,每一个镜头都诉说着不同的故事,每一帧画面都凝聚着他们的感悟与收获。
12月19日进行考察汇报,采用PPT展示考察内容,各组代表进行了绘声绘色的演讲汇报,从见证海枯石烂的北京市房山地质公园博物馆到记录沧海桑田的国家海洋博物馆,无不体现地学文化的神秘色彩与独特魅力。
地理学野外综合考察汇报
通过本次地理野外考察,同学们不仅在实践中巩固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更是在亲身经历中深刻理解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密联系。考察活动将书本上的文字转化为眼前生动的景象,使学生能够直观感受到地质变迁、海洋生物进化以及古代文明发展的痕迹。同学们学会了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收集和分析数据,并在团队合作中提升了沟通协调能力。此次考察还增强了学生们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激发了他们探索未知世界的热情,培养了尊重自然、爱护环境的价值观。最终,这次充满挑战与惊喜的学习之旅,不仅实现了课程设定的教学目标,更为每一位参与者的心中种下了追求真知、勇于探索的种子,为未来成为合格的人文教育工作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
版权所有©廊坊师范学院社会发展学院
地址:河北省廊坊市爱民西道100号 邮编:065000 电话:0316-21883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