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建设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建设 
“寰宇视野·卓尔不凡”——人文教育专业地理学野外综合考察纪实
发布时间:2023-11-20  点击量:
2023年10月21、29日,社会发展学院21级人文教育专业实践课程——地理学野外综合考察顺利举行。21人文教育专业师生先后开展了人文地理路线和自然地理路线的考察,涉及了拒马河、永定河、涿州古城和渤海湾海岸线等地理景观。除全班48名学生参加外,先后有赵金涛、李建武、穆俊、孙侦、闫伟光5位老师带队。作为疫情三年以来的首次野外教学实践活动,学院高度重视,提前完成了路线规划和实地踩点工作,并于10月20日举行了隆重的誓师大会,社会发展学院院长王荣芳、历史系副主任吕书额在百忙之中参加了大会。

誓师大会上,王院长、吕主任先后表达了对本次考察活动的重视,希望同学们能够将所学知识与野外实践相结合,安全、顺利、圆满地完成考察。穆俊、闫伟光老师强调了本次野外考察中的课程考核要求和注意事项,要求同学们牢记安全、纪律、文明、协作四大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进行考察并带领同学们进行了庄严宣誓。
一、人文地理路线——“行走涿州古城,见证河流变迁”

10月21日,社会发展学院人文教育专业实践课程——地理学野外综合考察·人文地理考察活动顺利举行。本次考察主题为“行走涿州古城,见证河流变迁”,考察点有镇江营拒马河河道、涿州古城、永济桥、永定河故道。带队老师是穆俊、孙侦、闫伟光三位老师和经管学院赵金涛副院长,共计52人参加,旨在让学生亲身感受人地关系互动,理解地理环境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早晨7:00,朝阳初升,全体师生怀着无比激动与兴奋的心情乘车出发。首先到达了考察点镇江营拒马河河道镇江营村地处拒马河出山口的冲积扇顶点地带,是山地、平原的结合部,山水景观在此交汇,风景秀美。拒马河自太行山、燕山两山间奔涌而出,形成了独特的北方喀斯特地貌,并以镇江营为顶点南北摆动,塑造了土层深厚、土壤肥沃的拒马河冲积扇。经历23.7特大洪涝灾害后,该处河道受到流水冲刷,河槽下切3-6米,原本掩藏于河底的河床基岩出露于河滩中;洪水退去后,拒马河大桥以西的河床中也留下了质地、成分、形态各异的岩石。在初步观察河流出山口自然地貌后,同学们兴致勃勃采集自己喜欢的小石头,装入标本袋,作为地理学野外考察的收获,感受着大自然的奇妙景象。

 

向东跨过拒马河大桥,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片北方罕见的“石林”,一道道奇形怪状的“石牙”,一处处闪闪发光的片麻岩层,都让大家叹为观止、流连忘返。经赵金涛副院长和闫伟光老师解释,这些奇石和石牙,是数亿年以来流水侵蚀塑造的地貌,原本被拒马河上游的泥沙淤积掩盖,经过今年的大水冲刷才出露于地表,而此处的河床下切6米之多,是典型的溯源侵蚀。在同学们好奇地四处采集标本、拍摄考察照片时,带队老师也在现场提出问题,让大家通过观察和访谈去寻找答案,践行地理学野外考察的理论和方法,让同学们更加清晰认识自然景象。

从镇江营村离开,全体师生乘车前往涿州市博物馆,受到馆方的热情接待,专门安排了讲解员为同学们讲解。同学们有序进入博物馆,跟随讲解员参观了各个展厅,体验了涿州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厚重历史和文化风貌,并通过清代涿州城复原沙盘对涿州城市空间的变迁有了更加直观的认知。走出博物馆,穿越涿州古城的鼓楼大街,四位老师带领同学们徒步前往参观涿州辽代双塔(南塔智度寺塔、北塔云居寺塔),近距离瞻仰了辽代的八角仿木构砖塔,在闫老师的讲解中,同学们学习了涿州自晚唐至辽代成为幽州西南屏障和经济、文化重镇的历史渊源。

随后,全体师生稍事休息,继续一路向北,前往北关村参观明清时期的重要交通枢纽——涿州永济桥。该桥是太行山前故道到达北京城的最后一站,自清代重建后,皇帝南巡、官吏进京、商贾往来、百姓出行等皆经于此。其时桥上冠盖如云,车水马龙,川流不息。同学们认真观察这道古老的十八孔石拱桥,发现上面留下一道道历史的印记——车辙更让同学们亲身感受到历史的变迁与魅力
日暮将届,下午5:00,考察队伍乘车来到最后一个考察点——永定河故道。永定河原名浑河、无定河,自元、明以来,北自涿州、大兴、安次,南至固安、永清、霸州,南北摆动,迁徙不一,地方时苦于水患泛溢。为此,清初康熙帝极为重视畿辅地区的水患治理,借鉴黄河治理的“束水冲沙”方法,在浑河下游全线筑堤,收束河道,将浑河泥沙冲向下游入海。自此以后,浑河被康熙赐名“永定河”,寄托了古代君民对水患安澜的美好愿望。各位老师带领同学们来到永定河故道之上,感受明清时期廊坊地区老百姓为治理永定河付出的艰辛和智慧,对于人地关系的和谐互动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晚上18:45,全体师生安全返回学校,顺利完成了首次地理学野外考察。
考察过程中,全体同学牢记四大意识,发扬团队协作精神,积极独立思考,展现了新时代大学生应有的素养和精神风貌。尽管野外考察给同学们带来了身体上的疲惫,但在知识和精神上收获满满,获益匪浅,进一步激发了大家对地理学的学习兴趣。通过这种实地体验的沉浸式学习,学生将专业所学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对自然和人文景观有了直观形象的深度体验和见微知著的细致观察,感受了人地关系——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的互动,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影响。
二、自然地理路线——“观沧海桑田、感历史变迁”

10月29日,社会发展学院人文教育专业实践课程——地理学野外综合考察·自然地理考察活动顺利举行。考察地点在天津市,本次考察主题为“观沧海桑田、感历史变迁”,考察地点为独流减河进洪闸和古林古海岸遗迹博物馆,带队老师有历史系主任李建武和穆俊、孙侦、闫伟光三位老师,共计52人参加,旨在提高学生地理实践能力开阔学生眼界的同时,感受自然景观的历史变迁,感悟大自然的魅力
本次考察本应上午7:00出发,前往天津市滨海新区参观国家海洋博物馆,但因大雾天气,为确保安全,不得已推迟至9:40大雾散尽后才出发,行程路线有所调整。经过近2小时的车程,到达第一考察点——独流减河进洪闸(西青区独流镇第六埠村),在各位老师带领下,同学们有序排队,先后参观了独流减河进洪北闸、南闸,带队老师为同学们讲解了水闸、减河的意义和工作原理、独流减河的开凿历史、独流减河对海河水系的泄洪作用,并引导同学们辨别了南运、子牙、大清三大河流汇合的水系格局,了解了今日海河水利委员会的管理体系。

下午14:30,到达第二考察点——古林古海岸遗迹博物馆。博物馆宣教部刘静主任热情迎接了师院师生的到来,历史系主任李建武教授向古林古海岸遗迹博物馆授牌“廊坊师范学院实践基地”并合影留念。合影结束后,馆方讲解员带领同学们走进博物馆,开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首先,博物馆卡通形象“贝贝”生动地展示了渤海湾贝壳堤形成的原理和过程,让同学们理解了贝壳堤与海岸线之间的关联。其次,在讲解员的引导下,同学们学习了渤海海岸线的演变过程,着重介绍了四道贝壳堤的空间位置和生成年代。在讲解过程中,同学们与讲解员积极互动,提出疑惑,回答问题,呈现了一派别开生面的在地课堂场景。

接下来,讲解员带领同学们走入博物馆的下沉空间,近距离观察了第二道贝壳堤(距今2000-1200年)遗迹和不同年代的贝壳堤地层剖面,深入学习了自然地理学和地层学知识;同时讲解员向师生们介绍了研究贝壳堤、渤海海岸线的重要学者,详细阐释了三位代表学者的研究和贡献。随后,讲解员带领同学们来到一层长廊,逐个展柜认识了贝壳堤留下的各类贝壳、海洋生物化石,让同学们认识了珊瑚石、小菊石、四大名螺和各种扇贝,尤其是比较玳瑁和海龟的不同,从而理解地理环境变化对生存环境的影响。讲解结束后,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分散活动,去进一步了解相关展品,拍摄照片并记录展览的资料和信息。

最后,闫伟光老师召集同学们再次回到四道贝壳堤的展区前,引导大家结合课堂所学,进行现场教学,向同学们提出了2个问题:(1)为何前三道贝壳堤间的成陆发育速度相对匀速、过程相对一致,而第四道贝壳堤以外的成陆地带集中于北部,且发育速度较快?(2)为何第二道贝壳堤内细分为不同年代的两道?
经过师生现场的课堂互动,同学之间积极思考、探讨并回答问题,揭秘了渤海湾古海岸线变迁背后的历史原因。两大问题分别与海河水系的形成过程和渤海湾的海侵现象有关。海河水系形成后,五大水系汇集于天津一带,带来的巨量泥沙沉积成陆,使其发育速度和扩展方向发生了质的变化。西汉时期渤海湾的海侵事件,海平面上升,至唐宋时期方重新发育至第二道贝壳堤一线,故而形成了前后两道贝壳堤。
通过本次自然地理考察活动和地理学的专业实践,让同学们真正体验到理论联系实际,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身临其境地感知地理环境的变迁,提高学生地理实践能力的同时,也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和眼界,更加深刻地理解“沧海桑田”的内涵,让同学们对地理学的兴趣和热情更加浓烈。
三、考察成果展示与小组汇报
两次考察活动结束后,在三位任课老师指导下,21人文教育专业按照考察活动小组,分三组进行了考察成果展示和小组汇报。11月5日,三个活动小组经过为期一周的精心挑选,分别选取了15张考察照片,并附以文字说明,粘贴于宣传展板之上。三组同学集体协作,对展板进行设计和装饰,一起将展板放置于人文楼一层大厅,以“寰宇视野·卓尔不凡”为主题,开展了为期一周(11.6-11.10)的“2021级人文教育专业地理学野外综合考察展”,向全校师生展示了本次地理学野外综合考察课程的成果,对考察中观察到的自然和人文地理景观进行了专业的阐释和说明介绍。

在48位同学陆续完成了个人考察报告的基础上,21人文教育专业课程考察汇报于11月10日上午10:00在笃行楼13教举行。三大小组经过本小组的考察心得的汇总和集体讨论,分别制作了不同主题的PPT汇报,对本小组两次考察中的收获和探索进行了考察汇报,呈现了同学们的专业思考,展示了“青年地理学家”的风采。

汇报结束后,孙侦老师和闫伟光老师分别从地理学专业性、PPT制作和讲解技巧的角度对三个小组进行点评和打分,并要求同学们在完成考察报告、小组展览和汇报的基础上,进一步小组协作讨论,完成本小组的考察主题论文。
通过两次专业考察和展示、汇报,21人文教育专业的学生将所学地理学理论知识与田野实践相结合,锻炼了同学们的地理学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强化了同学们对地理学理论的理解和应用水平,进一步提升了同学们对地理学的兴趣和学习热情,达到了人文教育专业设置地理学实践课程的目标和意义。
版权所有©廊坊师范学院社会发展学院
地址:河北省廊坊市爱民西道100号 邮编:065000 电话:0316-2188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