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艳秋:“民本”思想在中国古代国家治理中的实践
发布时间:2023-11-17 浏览次数:
摘要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为重要的思想资源,其思想理念与内涵在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实践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贯彻。政在养民是统治者治理国家的根本目的,历代统治者通过劝课农桑、轻徭薄赋、兴修水利、开垦荒地、推广农技、赈灾济贫等方式发展生产,提高农业生产力,保障民众的基本生活。治吏安民是“民本”思想政治实践的重要手段,针对治吏安民,历代统治者采取了许多为政措施。治心教民是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最高目标,统治者提倡道德教化,用礼仪忠信和制度刑罚来引导、约束百姓,并通过君主的示范、地方官员的德政、学校的施教来实现这一目标。在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在统治机制的调节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传统“民本”思想的实质是“治民”,也凸显着它的历史局限性。
关键词
“民本”思想;国家治理;实践;政在养民;治吏安民;治心教民
基金资助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历史研究院重大历史问题研究专项“‘中国之治’的历史根源及思想理念研究”(22VLS006)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杨艳秋(1971— ),女,四川彭州人,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史学理论与中国史学史。
温馨提示
涉及授权问题,《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所刊论文暂不全文刊登。如有兴趣,可在我刊2023年第3期查看原文。
(供稿:《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编辑:期刊部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