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学院是廊坊师范学院为适应现代传媒业发展趋势和社会对新媒体传播的需求,服务融合媒体建设发展,增加对社会传媒人才的供给于2018年设立的特色学院,现有新闻学、播音与主持艺术、数字媒体艺术、教育技术学四个本科专业。学院现有专任教师45人,具有高级职称者20人,具有博士学位者9人,在校生近千人。学院有较为雄厚的师资队伍和较为完备的现代化实验设备,办学条件优良。
传媒学院逐渐形成了“传承文明,媒介时空”的清晰的学院使命,及为完成这个使命而逐渐确立的富有传媒学院特点的办学思想、治院理念、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成效。
一、明确的“传承文明,媒介时空”办学思想
传媒学院围绕着“传承文明,媒介时空”使命,形成了自身特色的办学指导思想。坚持党的领导,扎根京津冀,办中国式的地方高等教育。坚持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和学科建设的龙头地位,使教师的研究成果有效向学生转化。坚持传媒各专业的应用性和现代性特点,专业方向紧跟行业发展,紧随科技进步。坚持自力更生基础上的开放式办学,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普教融通,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和自身优势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好服务。坚持三全育人、五育并举,培养为地方社会所倚仗的“谦和、大气、博学、笃行、善成”特质的“卓越传媒人”。
二、清晰的“传承文明,媒介时空”治学理念
为有效落实“传承文明、媒介时空”学院使命,传媒学院逐步确立了“正、严、创、和”的治学理念。所谓“正”,是正向、正气、正当,学院在办学和事业发展中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要树正气,弘扬主旋律,宣传正能量;言行举止要端庄、正派;教学、行政行为要规范、有据。所谓“严”,是严肃、严格、严谨。办学中,要严肃对待党的教育事业和我们面临的使命任务,严肃认真对待每一项工作;要严格全面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严格执行教学标准遵守各种规范和制度;要严谨从教,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教育教学中的各种问题。
三、聚焦的“传承文明,媒介时空”发展方向
为了有效落实“传承文明,媒介时空”的学院使命,学院根据办学经验、办学条件和自身优势,进一步将这一使命的内涵进行了具体化,把学院学科发展方向聚焦于“数字传播”上,进而在内容上着力于传播“传统文化”和助力“乡村振兴”两个国家级战略的实施上,在技术层面则着力于“融媒体”和“新媒体运营”两个新兴传媒热点领域的应用研究与实务操作上。
四、充足的“传承文明,媒介时空”办学条件
传媒学院近年来集中在这些领域做了大量工作。首先是投资改建、增建、扩建了传媒实验室,投资改建了多媒体实验室,新增建无人机实验室,改建了摄影实验室,新的综合实验楼建成后,融媒体中心、AI人工智能实验室、录音棚、直播室等实验室将落成,这些实验室,在技术上和办学条件上为“传播文明,媒介时空”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其次是大规模地培训了师资,自2019年以来,传媒学院对教师们进行了几轮的新媒体运营师培训、应用型教学培训、课程思政建设培训、课程创新大赛、指导学生创新创业竞赛培训、直播带货培训等。通过培训,教师们的应用型教学理念和方法得到了很大程度地提高,指导学生从事“传媒”专业实践的积极性和能力得到很大程度提高。第三,建立了一系列的教学实训基地。传媒系(传媒学院)建立以来,接续与30家企业、6个中小学建立了合作关系,他们的实习实训基地,他们的师资,他们的项目,都是与传媒学院合作的基础资源。第四,吸引了企业投资捐赠,建立了校企合作实训平台。2023年,收藏家张建军先生、华视鼎信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负责人黄胜利先生对传媒学院的“传承文明,媒介时空”很认同并愿意做贡献。他们在传媒学院的引荐下,都为学校捐赠了数量可观器物,张建军捐赠了大量的玉器、瓷器等文物,学校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文物博物馆,并成立“中国古文化传播实训中心”,核心工作是用于传媒学院学生传播实训。黄胜利先生则向学校捐赠了大量的传媒实验设备,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影视创研中心”,作为传媒学院师生影视作品创作平台。
五、高效的“传承文明,媒介时空”的人才培养模式
讨论并制定了2022版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方案以应用型专业建设为目标,从课程体系到课程模块及课程构成,从理论课到实践课,从计划到具体方案,都详尽地规定了各专业的培养内容、形式和过程。在制定普通的专业培养方案的同时,还制定了“现代传媒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方案。该方案建立了传媒学院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融媒实训创新团队”。这个模式,面向文化传媒行业和传媒产业及具体的传媒企业岗位,直指专业技术前沿和传媒市场前沿,充分利用校企两类师资、两类资源,采用实战式、项目式的教学方式,着眼产出导向,以教学成果衡量教学水平和学习效果。该模式有效地调动了学院、企业、师生的多方积极性,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六、丰富的“传承文明,媒介时空”办学成果
由于学院的专注用力、持久发力,在“传承文明,媒介时空”上涌现了大量的显著成果。首先,体现在传媒学院教学科研平台的成果上,先后申报了现代传媒产业学院、校企联合工作坊、名师工作坊、应用型课程等项目,这些项目,一方面为传媒学院引领了应用型发展方向,一方面不断在为应用型专业建设积累成果。其次,体现在教师教学、科研成果上,近三年,我院教师获得3项河北省社科基金课题立项、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立项;传媒学院有两门课程获得省2023年度创新创业课程、教改项目立项。姚维维、刘涛老师的《产教融合背景影视短剧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究》荣获二等奖;获得省级教改课题2项、校级教改课题3项立项。第三,体现在学生培养成效上,学生在学科竞赛、创新创业比赛、应用型作品创作等方面,成绩显著。据统计,近三年来,传媒学院学生近三年来,共获得国家级奖励83项,省级奖励264项。学生成果的典型代表是2016级学生王一菲为嫦娥4号飞船、嫦娥5号飞船运载火箭、天问一号等设计的任务徽章;2017级学生在全国新声杯大赛中获得全部四项奖项的金奖;传媒学院学生“冰雪奇缘”社会实践小分队在2019年获得共青团中央奖励;2023年黎桂苹获得全国“诵读中国”大赛一等奖;2023年,获得天津银行杯第二届“我为河北代言”2023年电商创业赋能乡村振兴省级决赛一等奖等。这些成果充分说明传媒学院在“传承文明,媒介时空”特色上的持续培育、不懈努力和显著成效。
传媒学院将继续秉承“传承文明,媒介时空”的精神,深化产教融合,强化实践教学,推动学科交叉融合,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新技术、新媒体,为学校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