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评估动态> 外网
审核评估巡礼|文学院:文墨承风雅 戏影绘华章
发布时间:2024年09月30日  点击数:
编者按:为了深入推进审核评估自评自建工作,营造本科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廊坊师范学院现特别推出“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巡礼”系列专题。该系列旨在分享各学院在教育教学改革、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特色举措与成效,共同推动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
 
文学院办学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早在1946年安次县立简易师范学校时即已开设国文科目。1964年,廊坊师范专科学校成立,开始创建现代意义的中文专业。汤吉夫、苗雨时等资深专家在此执教治学,中文专业水平居于国内同类高校前列。2005年12月,中文系改为文学院。目前设有汉语言文学、戏剧影视文学两个本科专业,其中汉语言文学专业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现有教职工49人,其中专任教师41人,副教授以上教师占45%,硕博士占92%,拥有全国优秀教师、河北省优秀教师、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二、三层次人才等优秀师资。
文学院秉承学校百余年“为人、为学、为师”的优良传统,立足地方性、师范性、应用型、开放式的办学定位,建设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专业,为河北省及京津地区培养了大批优秀应用型人才。
一、党建引领学院前进方向
文学院党委秉持党建全面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工作理念,始终坚持党委把方向、管全局、做决策,紧紧围绕专业发展、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中心工作,着力打造党建品牌工程,不断探索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事业发展优势,围绕区域社会发展需求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1.思想政治建设提升党建工作引领力
学院党委制定《文学院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和《中共廊坊师范学院文学院委员会党组织会议落实“第一议题”学习制度实施方案》等制度,班子成员参加校院两级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全院党员依托党支部“三会一课”,深化学习,以科学理论引领正确政治方向。深入实施“双带头人”培育工程,挑选有责任、有能力、有担当的年轻教师担任系主任、支部书记、支部委员,形成科学合理的人才梯队,为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保驾护航。

2.监督机制建设提升教育活动凝聚力

紧紧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通过班子成员听课制度、教师外出讲座报备制度和新媒体稿件审核制度,加强对课堂阵地、宣传阵地的督导。规范利用和运行学院网站、微信公众号,让“线上宣传阵地”成为学院党委声音的落脚点,为学院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传播正能量、进行思政教育提供了坚实的网络基础,为主题党日活动、党支部建设提供坚实服务平台,守牢意识形态主阵地,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3.中心宣传建设提升品牌形象影响力
结合学生特点和学科专业特色,找准工作结合点和着力点,创新工作思路和活动载体,构建“三全育人”工作格局。通过党建文化品牌建设,开展具有学科专业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实现培养良好学风,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成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造“先锋引领凝聚同心”校园文化品牌工程,一体化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育人项目”“微党课项目”“汤吉夫文化节项目”“场馆育人项目”“一站式学生社区育人项目”等,丰富文化育人内涵。

二、改革推动专业建设发展
专业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前提和基础,是学院发展的核心工作。文学院在校、院两级党委的领导下,下大力气抓专业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创品牌
着力提升专业层次,以夸台阶、创品牌倒逼专业改革和发展,通过申报高层次的专业品牌和建设项目,引领专业水平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为国家品牌特色专业和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河北省人文教育创新高地,2021年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这既是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效果、师资力量、科研水平、人才培养及社会服务等方面综合实力的认可,也为提升专业的社会影响力和竞争力以及后续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强团队
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是学院事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为此学院通过外引内培,引导激励等多种途径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升教师从教水平。中国语言文学教学团队于2023年获批河北省一流教学团队。本团队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改革创新、教学质量保障等方面做出了贡献,形成了优秀的教学团队文化,促进了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了专业教学的持续发展。
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团队与中国当代文学史教学团队为校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在教学管理、团队建设、教学质量提升等方面得到了学校的认可,形成了良好的教学氛围和工作环境,促进了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优课程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直接载体,为此文学院将提升课程质量、优化课程体系作为专业发展的一项中心工作。推动各个层面、不同种类的课程建设,取得了良好的建设成果。中国古代文学史2023年获批河北省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与河北省思政示范课程,中国当代文学史2023年获批校级思政示范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丰富了教学手段,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入,实现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结合。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组成员进行研讨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组成员获奖证书

中国现当代课程组成员进行研讨 

 
三、实践助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文学院秉持“学生为本、品德为先、素养为基、能力为重、专业形成、终身学习”的人才培养理念,落实“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教育理念,着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人文底蕴。
1.文学经典教育
文学院制定《经典诗文必读必背书(篇)目》,指导学生研读中外文学经典,构建由专业核心课程、本科生导师制、文学名著读书会、名家讲坛及系列专业实践和社团活动共同支撑的文学经典教育体系,提高学生分析鉴赏能力,开拓学生视野,提升学生反思探究能力和终身学习意识,培养学生的学术思维和研究能力,厚植人文情怀,提升综合能力。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赴中国现代文学馆参观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马东瑶讲座
2.写作能力提升
继承廊坊师专中文系优良的写作传统,借助写作课、写作工坊、杂志编创和论文指导、河北省散文学会廊坊创作基地、雨时诗歌工作室及作品大赛等平台和活动,全面提升学生写作表达能力。通过编印《蕙风》《青春文艺》《雨时诗刊》等杂志,为学生提供展现文学创作成果的平台。写作活动的综合性、贯通性,对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3.教学及社会实践
文学院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强化实践教学,积极与行业、企业深化合作,推进产教融合,培养更加契合社会与市场需求的高素质创新型应用型人才。根据学校要求,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修改课程教学大纲,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汉语言文学专业以双导师制为基础,借助语文名师工作室、蔡伟胜名师工作室,开展系列教研活动、讲座活动,师生共同参与,深化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衔接,着力培养卓越教师。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以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为基础,与大厂影视小镇园区、至拙传媒文化有限公司、壹佰剧院等深度合作,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影视人才。
课堂实践突出对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实践小学期以项目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到中学、剧院、影视文化公司等观摩、听课、观剧、观影等,深化专业认知与职业认同;通过参观中国现代文学馆、中国电影博物馆、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中国工艺美术馆等,增强爱党爱国情怀,强化专业知识学习,提升艺术修养;通过试讲、师范生技能大赛、剧本创作大赛、短视频制作大赛等,提升职业技能,形成专业素养,增强社会竞争力。

 

长期以来,文学院为廊坊地区及省内外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汉语言文学专业1978级毕业生翟暾为清华大学附属中学高级教师,郝雨为上海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94级毕业生翟艳为香河县第一中学校长,2006级毕业生杜新宇复旦大学博士毕业后入信阳师范大学,成为学术骨干,2018级毕业生杨澍婉为河北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博士研究生、陈纯植为河北大学古典文献学博士研究生。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2013级毕业生卢雄于2022年创办个人工作室,曾先后创作《铁拐》《断金》《血色苍穹》(网络剧版)等多部影视剧作品。

郝叶子制片作品《夜幕将至》获第6届平遥国际电影展费穆荣誉最佳影片、迷影选择荣誉、桐叶荣誉,第13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注目未来单元最受注目导演奖,入围第47届香港国际电影节等。

近年来,学生在全国微课大赛、全国大学生作文大赛、全国语言文字大赛、互联网+、挑战杯、河北省人文知识竞赛等比赛中屡获佳绩。

文学院每年约有15%的毕业生考取硕士研究生,部分学生考入中国传媒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吉林大学等重点高校。廊坊地区90%的中学均有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任教。

许多毕业生在教学中获得“优秀教师”“教学能手”“教学标兵”等荣誉称号,在教师技能大赛中获得佳绩。毕业五年以上的学生中有多位担任中小学校长、副校长、省市区级优秀教师、教导主任、年级组长、备课组长等,成为工作单位的中坚力量。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毕业生在编剧、制片等方面取得诸多成绩,在业内形成一定影响。
四、专业服务地方文明进步
文学院利用自身的专业特长,积极服务地方文化建设,为区域文化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1.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语言教研室教师协助学校申报河北省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并获得立项。组织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积极参与廊坊地区的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的推广工作。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还深入中小学、社区,宣讲国家语言文字政策和汉语汉字知识,获得广泛好评。

2.地方文化建设
以许振东教授为带头人的古典文献和文化研究团队积极挖掘宣传廊坊地方传统文化,为区域文化建设发展贡献力量。

许振东老师首倡畿辅学,系统开展京津冀地区的文学和文化研究,在学术界引起很大反响。其主编的《廊坊古籍珍本丛刊》为我国第一部大型地方文化丛书,受到广泛关注,获得廊坊市社科成果一等奖。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带头人刘兵老师导演的电影《喜欢高兴爱》入围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洲新人奖单元,提名最佳影片、最佳导演,获平遥国际电影展“发展中电影计划•添翼计划荣誉”,短片《异乡的献诗》入围开罗国际电影节短片竞赛单元和平遥国际影展“短片一角”公开组;编创的电影《东北虎》获上海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爵奖,《回南天》获韩国全州电影节国际单元最佳影片大奖,《轻松+愉快》获美国圣丹斯国际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入围台湾金马奖最佳影片等四项提名。

郑小亮老师编剧、导演的电影《密林》获国家电影局立项,已完成拍摄。

3.基础教育语文教师教学能力提升
发挥自身专业优势,积极参与区域中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工作。2024年4月文学院承担河北省“国培计划(2023)”——中西部骨干项目“市级骨干教师进阶性深度研修(初中语文)”和“初中骨干教师省内能力提升培训项目(北片)(初中语文)”两个班的培训工作。经过精心地组织、周密地安排,培训活动取得圆满成功,受到参训教师的一致好评。培训班成员纷纷表示经过这次的培训,对初中语文教学的认识和理解得以深化,教学能力得到提升,为进一步做好将来的语文教学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与廊坊市乡村教师语言文字能力提升专项培训讲座。2022年8月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参与学校教务处与廊坊市教育局共同组织的“廊坊市乡村教师语言文字能力提升专项培训讲座”,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为中小学语文教师讲授汉语汉字知识。

文学院将秉承“为人,为学,为师”的师范传统,践行“厚德博学,弘毅致远”的校训精神,不断推进产教融合,深化科教融汇,强化协同育人,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建设一流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而共同努力!
版权所有©廊坊师范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网 地址:河北省廊坊市爱民西道100号 邮编:065000
备案/许可证编号: 冀ICP备0904915号-3 冀公网安备131002020005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