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开展“党建+”学生工作育人模式,包括“党建+思想引领”,促思想政治坚定;“党建+日常教育”,促学风班风建设;“党建+志愿服务”,促成长成才;“党建+创先争优”,促一流成绩成果。以大学生党员工作站为枢纽,以“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为平台,将党建思政工作由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向各专业学生扩展,并注重发挥团学组织和学生社团的作用,全面提升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重点加强 “6+1”育人体系建设。“6+1”育人体系的“6”分别是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6+1”育人体系的“1”是教育学院学生工作的特色项目。教育学院以推进 “6+1”育人体系建设为载体,将党建思政工作与学院中心工作、学院事业发展紧密结合,取得了良好成效。2021年6月教育学院党委被遴选为廊坊师范学院“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培养创建单位;2023年8月教育学院党委的“一流党建助力一流专业建设”党建工作案例被廊坊市委教育工委评为廊坊市教育系统优秀好案例。2023年12月教育学院党委通过首批校级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培育创建单位验收。
学院主动融入区域基础教育改革主战场,推进院校合作协同创新发展,增强服务能力。搭建三方协同合作平台,促进基础教育质量提升,积极组建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学前教育研训中心等平台。与市教育局、中小学校开展联合教科研合作,服务地方、中小学文化创新与传承。充分利用学院师资力量,与大厂县开发“行走回乡”系列地方课程,与地方小学研发系列校本课程,与幼儿园合作开发园本课程、环创案例集等,根据幼儿园具体需求开展针对性教师培训,提升专业影响力和服务能力。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深入开展教育援疆工作,2023年暑期为巴州北四县培训教师4000余人,通过“小组团+柔性援疆”的方式,帮助当地培养教育发展领军人才,有效提高受援地教育水平。发挥专业特色优势,促进区域教育协同发展。组建京津冀学前教育联盟,参盟单位达百余所,定期召开学术论坛,推动区域学前教育高质量协同发展。组建志愿服务团队,为中小学、社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教育服务。
图4小学教育专业援疆计划
学院将“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师范认证理念与“产教融合、院校(园)合作、协同育人”的应用型办学模式相结合,创新实践“名师引领、导师牵手、同伴互助、自我成长”的“四位一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突出学生主体,服务学生全程成长。学院3个专业通过教育部师范专业二级认证。
学院推动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团队协同发展,通过园校教师互聘、教师工作坊、双导师制、兼职教研员、教师到幼儿园实践进修等多种方式与幼儿园共建教学团队,实现互惠共赢。深化专业课程,融合人文、科学、艺术与专业技能,强化课程模块的专业性。实现教学与实践、校园与幼儿园的无缝对接,确保课程内容的融合性。推行在园教学,实施双师制,增强教学真实性。通过与合作单位的紧密合作,提升实践教学质量。利用名师资源,加强职业技能训练,培养职业精神,拓宽专业视野。学前教育教师团队获得河北省优秀教学团队称号。
小学教育专业形成了“全科培养”、“双课联动”的人才培养特色,搭建了基于全科培养理念的“1+1+N”课程体系,即在校生依据个人兴趣爱好和专长,主修语文、数学或英语任一方向,辅修科学、美术、音乐、信息技术任一方向,同时注重综合素养养成。在学校已日益成熟的“教导学做研”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小学教育专业努力开创自己的特色,全力摸索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的联动机制。
图7小学全科张占国工作坊与小学教育走进市实验二小开展家长学校系列课程讲座
教育学专业形成了“厚基础,强能力、重创新”的人才培养特色,2018年列入河北省一本招生专业,2020年获批校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024年通过校级一流专业验收。已建成省教学团队一个与省高校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教育学、心理学两个专业,对教师教育类课程进行深入改革,出版了教师教育精品课程系列教材两部,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两项。心理学专业为校级一流专业,在办学过程中也形成了“厚基强技,用‘心’服务”的育人特色,建成省级教学团队一个。心理学等专业依托河北省儿童认知与数字化教育重点实验室,积极开展儿童认知能力与学业表现归因研究、儿童认知能力干预研究、信息化赋能儿童认知能力发展应用基础研究。现有实验室用房约2000平方米,拥有智能在线实验平台、生理记录系统、云端心理实验教学系统等系统设备,各项研究工作顺利开展中。
未来,廊坊师范学院教育学院继续秉承“为人,为学,为师”的师范文化传统,持续推进产教融合,深化科教融汇,强化协同育人,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的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