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评估动态> 外网
审核评估巡礼|音乐学院: 以艺育徳 以美育人
——浸润式深耕培养新时代高素质应用型艺术人才
发布时间:2024年09月07日  点击数:
编者按:为了深入推进审核评估自评自建工作,营造本科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廊坊师范学院现特别推出“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巡礼”系列专题。该系列旨在分享各学院在教育教学改革、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特色举措与成效,共同推动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
 
艺术教育是传续民族精神的瑰宝,它能拓展人的视野,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激发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音乐学院秉承“厚德博学、弘毅致远”的校训,在“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艺术思想指引下,以优秀艺术文化增信,以德艺双馨明志,以艺术创新践行,通过“以艺育德,以美育人”,为培养新时代高素质应用型艺术人才不断踔厉奋发,砥砺前行。
一、以党建引领,扬“音乐学院精神”
(一)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院发展方向
教育部党组《关于高校党组织“对标争先”建设计划的实施意见》及学校出台的《“党建领航234工程”实施方案》为二级学院高质量党建提供了遵循和努力方向。新的发展阶段,音乐学院党委围绕学校1328发展战略及十四五发展中心任务,以党建领航工程抓手,从八个方面发力,不断赋予高质量党建新的内涵:“抓实理论学习,理论武装有高度;筑牢基层组织建设,强基固本有广度;围绕中心任务,教学科研有强度;擦亮工作品牌,以美育人有厚度;创新形式载体,思政育人有温度;建好工作机制,把牢意识形态有力度;加强教育引导,师资队伍建设有深度;加强团学工作指导,工作成效有亮度”;在融合、创新中实现党建工作政治过硬、组织过硬、作风过硬、能力过硬、服务过硬、业绩过硬“六个过硬”目标,引领学院事业高质量发展。
党纪专题学习会
音乐学院党员集体政治生日
音乐学院迎“七一”全体党员宣誓
(二)以“音乐学院精神”,凝聚学院发展力量
学院精神体现了一个学院长期积淀而形成的稳定的、共同的精神品质、理想追求、价值取向和行为理念,彰显了一代代师生的核心价值追求,对于引领学院事业更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经过梳理总结,音乐学院精神初步凝练为“德艺双修、精益求精、开拓创新”。以“音乐学院精神”,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打造系列“党建+服务学校、地方美育教育”、“党建+服务学校、地方文化发展”工作亮点及“艺术+思政”特色思政育人工作品牌。
音舞之韵 廊师之约——廊坊师范学院音乐学院首届校友联谊活动
廊坊师范学院校友捐赠活动
音乐学院赴安次区文化馆调研
音乐党课
(三)以三风建设,筑牢学院发展根基
抓好院风、教风、学风建设为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教育生态。音乐学院的目标是将求实的学风竖起来,严谨的教风强起来,高雅的院风立起来。
党课学习教育
音乐学院师生赴警察大学参观学习  
音乐学院文化艺术志愿服务
二、聚焦“主线”,坚守“底线”,深耕高素质应用型艺术人才培养
(一)以艺育德,德艺双修
1.浸润式课程思政
将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专业学习紧密结合,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又拓宽了思政教育途径,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音乐学院积极推进思政教育进课堂、进教材和进管理。
进课堂。将思政教育内容与专业知识相结合,设计富有寓美育徳特色的专业课程,通过多种形式的思政教学,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的多元统一,增进家国情怀。
进教材。将优秀音乐舞蹈作品引进教材,确保内容不仅涵盖专业技能的学习,还包含国家文化、历史及哲学思想等方面,以传递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观念,全面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
进管理。坚持以“党建引领”把方向,以“队伍下沉”聚合力,以“学生参与”激活力,以“完善保障”强机制,推动学生社区教育培养模式、管理服务体制、协同育人体系、支撑保障机制改革。学院成立了“耘艺社区”,党员干部、教职员工践行“一线规则”,强化“五育并举”,通过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实现教育生活化,生活教育化。
2.拓展式实践活动
学院利用暑期先后组织“爱国情·志愿行”、“‘红’扬党史,传承延安薪火”等为主题,到陕西延安、河北唐山沙石峪周恩来纪念馆、潘家峪惨案纪念馆、冀东抗战纪念馆、喜峰口雄关大刀园以及李大钊纪念馆和李大钊故居等红色教育基地,让学生亲身体验到红色文化的魅力,通过实际行动将爱国情怀转化为服务人民的具体实践。围绕“挺膺担当新时代,奋楫笃行向未来”的主题,通过歌曲、舞蹈、器乐等多种形式的表演,组织多场文艺演出助力乡村振兴。
暑期社会实践——体验省情活动
文艺赋能,助力乡村振兴
学院还积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活动,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以“承百十风华,启未来新章”“理想与时代同行”等为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开学第一课”。同时,采取了多种方式,如举办传统文化艺术节、组建传统文化宣讲团、开通微信公众号专栏、打造传统文化主题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等,以全面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
学院还诚邀教育领域和艺术领域的名师名家建立名师工作室,目前有著名指挥家桑叶松名师工作室,周旭光名师工作室、中学音乐教育韩晓颖名师工作室。依托名师的力量,培树学生尊艺重道的艺术修养。
桑叶松名师工作室
中学音乐教育韩晓颖名师工作室
(二)一专多能,演练并举,学以致用
一专多能。“一专”体现学生在专业上的师范性和应用性,“多能”体现在表、教、创、排、组的综合职业能力。通过课堂教学改革和实践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一专多能”。课堂教学改革包括构建关联课程教学体系和“双能力”专业考核。实践教学改革包括专业综合实训(如班级、年级音乐会)、专业技能大赛、产业学院校企合作项目、艺术团指导、服务基础教育、艺术行业、产业、企业等。“双能力”专业考核针对师范类音乐学专业学生体现在既能上讲台,也能上舞台,针对非师范类舞蹈学、音乐表演专业学生体现在既能台前展示,又能幕后组织创排。
演练并举。学院构建了“院团合一,定向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一坊两团”的实践教学体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艺术实践为平台,通过“课堂教学+艺术实践”的模式,培养学生的艺术专业应用能力。目前学院有合唱团、声乐团、民乐团、管乐团、键盘乐团和舞蹈团六个艺术团。学院还充分发挥专业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以“教师工作坊”为平台,帮助学生提升学业、职业、艺术创作、艺术实践和艺术科研等方面的能力。
音乐学院合唱团
音乐学院管乐团
音乐学院民乐团
音乐学院舞蹈团
音乐学院声乐团
音乐学院键盘乐团
学以致用。通过双线并行,多维发展,实现学以致用。双线并行——“师范性+应用性”。音乐学院主动对接地方基础教育,教师工作坊落户中小学,与廊坊市第十中学、固安县第一中学、廊坊市开发区第八小学共建教育实践示范基地,积极为地方中小学打造“一校一品”。目前已为开发区第八小学打造了合唱团、舞蹈团、器乐团、声乐团和键盘乐团。多维发展,充分发挥我院特色,积极与地方政府、文化艺术企业建立校地、校企合作项目。学院与壹佰教育综合体共建“廊坊市文化艺术发展产业学院”,与丝绸之路国际艺术交流中心共建“乐丝校企联合工作坊”,与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西安音乐学等省内外多所兄弟院校建立高校艺术联盟。
“教育教学示范基地”和“教师工作坊”入驻廊坊市第十中学
“教育教学示范基地”和“教师工作坊”入驻固安县第一中学
教师工作坊为开发区第八小学打造“一校一品”
乐丝校企联合工作坊

三、以美育人,以美为媒,拓新辐域

学院树立了“立足廊坊,服务河北,对接京津,走向全国”的办学定位。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德艺双修,学以致用”为治学理念,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富有创新精神、全面发展的综合型、创新型音乐、舞蹈人才为目标。形成了“德艺双馨、一专多能,演练并举、拓新辐域”的办学特色。
(一)主动传承,让优秀传统文化“浸润”校园
以“大美中国 艺术巡礼——高校美育浸润实践活动之艺术会客厅”为主题打造我校美育教育品牌。“艺术会客厅”以优秀文化艺术为载体,以“会客厅”为交流空间,从“艺术美”入手,采用“音舞艺术+”的模式,通过听、观、触、品、思、创等多环节,多路径艺术体验,培养大学生认识美、感受美、欣赏美。积极探索一种契合高校美育教育实践的新范式。
基于艺术通感,实现“融会贯通,美美与共”。采用音舞艺术+多种文化艺术交叉融合,展现文化艺术间的相与有成。如《映画中的黑白键》是钢琴艺术和电影艺术的一次美丽邂逅,《乐之中国》是歌唱艺术、古诗词和书法绘画的相得益彰。
基于寓教于乐,体现“嘉言懿行,润物无声”。采用音舞艺术+多种艺术体验方式,从视、听、触、行多维度推进美育教育。如“艺”彩纷呈美育体验四部曲:春之约、夏之梦、秋之韵、冬之意。“春之约”,充分利用校园环境,学校艺术团每周固定时间进行室外路演,营造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的美育氛围。“夏之梦”,在小学期实践周开展音乐、舞蹈专业系列演出活动,为大学校园呈现多场次“高水平艺术盛宴”。“秋之韵”,通过创排、表演经典作品,让同学们近距离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冬之意”,依托校内艺术赛事,挖掘我校“艺术达人”,充分发挥第二课堂育人功能。
基于艺术传播,达到“脉脉相通,安其所习”。以现代化手段为媒介,采用多种形式展示,拓展艺术传播路径。如云端“艺术会客厅”,通过线上与学生进行艺术分享与交流。已举办了《走进中国民歌合唱》《中国近代艺术先驱李叔同》等9期云端“艺术会客厅”。
“以美育人 向美而行”美育教育实践活动——艺术会客厅之《映画中的黑白键》
“以美育人 向美而行”美育教育实践活动——艺术会客厅之《乐之中国》
艺彩纷呈——春之约
(二)守正创新,让艺术之花遍地绽放
守正创新。多年来学院师生积极投身于艺术创作,产生了一大批优秀艺术作品。歌曲《人生路正远》、《永远的西柏坡》、《双河》获“五个一”工程奖,歌曲《风筝谣》获燕赵群星奖,歌曲《书香中国》被确定为第27届中国图书交易博览会主题歌曲,歌曲《让绿色相伴》被确定为廊坊市创建国家级森林城市主题歌,歌曲《乐道廊坊》被确定为城市旅游主题歌。原创舞蹈作品《沄水谣》入选由国家文化和旅游部举办的第十三届“桃李杯”全国青少年舞蹈教育教学成果展示,实现河北省综合类院校参与此项赛事“零”的突破。原创作品《欢歌草原》《绣之忆》获国家教育部二等奖,创作作品《乌苏》入选第12届“红铜鼓”中国——东盟艺术教育成果展演舞台艺术类最佳作品奖,以廊坊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创作素材的《匠之心》系列原创舞蹈作品《弈之源》《蓝之美》《栲之情》《方寸间》荣获河北省舞蹈比赛、河北省大学生艺术展演舞蹈类比赛、河北省中高等学校舞蹈教育教学成果展示比赛创作表演一等奖。师生在国家级、省级以上获奖近百余项。
音乐学院举办原创作品音乐会《心中的歌》
原创作品《沄水谣》
原创作品《弈之源》
原创作品《绣之忆》
原创作品《蓝之美》
原创作品《栲之情》
拓新辐域。学院非常注重实践教学向社会延伸,积极参加廊坊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中国图书博览会主题晚会、大型原创音乐剧《紫檀》、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祝建党一百周年等大型文艺演出活动百余场。同时,学院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建立起紧密、友好的政校、行校、企校关系。以文化艺术创作为核心点,助力打造城市文化艺术IP,以文创产品为动力,通过产教融合,实现校地合作双赢,以文化艺术服务为纽带,搭建校地合作、校企合作平台。依据学校百家千题的工作要求,以“廊坊市文化提升工程项目”为依托,通过从研究、创作、推广、传播的“一条龙”文化服务,弘扬地方文化艺术精髓,传播地方文创精品,打造独特的廊坊文化品牌。
音乐学院参演廊坊市首部大型原创音乐剧《紫檀》
音乐学院组织创排廊坊市庆祝建党100周年大学生主题文艺晚会——金色华章
学校与丝绸之路国际艺术交流中心合作举办
“炫出活力 共舞未来”舞蹈演出季《舞林大会》
音乐学院与丝绸之路国际艺术交流中心共同举办“音乐厅里的音乐课”
音乐学院参加中巴旅游交流年活动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音乐学院全体师生谨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以优秀艺术文化增信,以德艺双馨明志,以艺术创新践行,坚守初心,以艺育徳,以美育人,为彰显时代精神风采励精图治,奋斗不息!
版权所有©廊坊师范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网 地址:河北省廊坊市爱民西道100号 邮编:065000
备案/许可证编号: 冀ICP备0904915号-3 冀公网安备131002020005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