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了深入推进审核评估自评自建工作,营造本科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廊坊师范学院现特别推出“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巡礼”系列专题。该系列旨在分享各学院在教育教学改革、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特色举措与成效,共同推动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
体育学院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学院高质量发展和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
一、立德树人,思政育人全程贯穿
(一)党的领导 引领立德树人
学院党委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宗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党建引领,将思想政治工作贯通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全过程,体现到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建设各方面,实现教工支部书记“双带头人”100%覆盖,2022年获批首批校级“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建设单位。学生支部开展大学生党性教育工作创新,2023年《“书院制”模式下大学生党性教育工作的探索与实践》先后获得廊坊市“支部好案例”荣誉称号和第二十一届河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成果辅导员工作精品项目三等奖。2024年体育学院党委获批校级第二批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培育创建单位。
(二)三全育人 协同推进
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注重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形成全员联动的大思政育人格局;将思政教育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落实育人工作的阶段性与连贯性,打造立体化思政育人环境,突出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丰富育人方式,实现专业人才培养新样态。
二、五位一体,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一)师德师风 师资建设
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的首要标准,加强教学基础组织建设。学院已形成高素质师资队伍,众多教师获各类荣誉。学院现有专任教师68人,教授10人,副教授19人,博士后1人,博士5人,在读博士2人,获得国家体育运动荣誉奖章1人、河北省高校优秀体育教师26人、河北省师德标兵1人、廊坊师德先进个人1人,校级“三育人”标兵3人,校级师德师风优秀个人16人,校级教学名师2人。
学院设有学科建设三个教师团队。一是以崔雪梅为代表的科研团队26人,成员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省级课题18项,厅局级课题16项;二是以王书彦为代表的教改团队25人,近5年共获批省级教改课题3项,厅局级、校级教学改革及教学研究方向课题15项;三是以郑少忠为代表的竞赛团队屡获佳绩,郑老师本人获得过4次世界冠军,47次全国冠军,3次获得国家体育运动荣誉奖章,取得该项目参加国际大赛最好成绩!为国家创造了辉煌,也为学校争得了荣誉!
(二)五育并举 全面发展
立足学生全面发展,完善“五育”协同育人机制,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和社会实践,如:“十佳大学生事迹报告团”“自强自立之星事迹宣讲团”“优秀大学毕业生事迹报告团”等校园巡回演讲, “爱校园 爱生活 爱自己”的主题教育活动,主要模块有“寻梦青春·圆梦师院”征文比赛、“弘扬长征魂·共筑青春梦”合唱比赛、“校规校纪校情”知识竞赛、“美丽人生从这里开始”演讲比赛等,打造“阳光体育”品牌活动,并组织大学生担任“5·18”经贸洽谈会志愿者、廊坊书博会志愿者、冬奥运志愿者等,注重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
“五育并举”效果显著,学生在多项大赛中获奖:2011年,我院学生代表河北省院校参加《全国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中获得团体二等奖,取得目前代表河北省参加此项赛事的最好成绩;2021年学校代表队获得《全国高校运动康复专业技能大赛》团体二等奖,取得当年河北省参赛的最好成绩;2023 年我院学生创新创业团队获得第十六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最佳创业项目”奖、第八届河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特等奖”、2023年河北省“互联网+”大赛铜奖、2021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2023年河北省“挑战杯”大学生学术科技作品大赛二等奖等荣誉。
郑少忠老师所指导的学生在国内外也取得骄人的战绩,分别获得世界健身模特锦标赛第六名,亚洲健美锦标赛亚军和第四名,共有27人次学生获得全国健身健美赛事金牌。共有6名学生先后入选国家青年队,其中1人获得国际级运动健将称号,1人获得国家级运动健将称号,3人次获得国家一级运动员称号,2人获得国家二级运动员称号。
图4 学校代表队获得全国高校运动康复专业技能大赛团体二等奖
图5 我校学生获得全国大学生健身健美冠军
(三)五位一体 创新模式
采用教、学、练、赛、服五位一体的学生培养模式,提升教学理念,突出实践主体地位,打造创新实践平台,形成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开展以省内竞赛为基础、全国竞赛为重点、国际赛事为突破的系列竞赛实践;对接社会需求,以校内外赛事、健康服务为平台,创新党建+专业特色实践渠道,构建服务引领育人的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并整合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横纵向科研课题等创新资源,打造大学生创新实践平台,学生得以学用结合,做到学以致用。
图6 我校代表团在河北省大学生运动会中取得运动成绩与精神文明双丰收
(四)交叉融合 协同育人
以社会服务岗位需求和学生职业能力为导向,综合多学科背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重构人才培养方案和流程,凝练协同育人路径。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融合;凝练产教深度融合、多方协同育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体育人才。
图7 京津冀大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研讨会暨中学“体育邱伟华名师工作坊”授牌
(五)全球视野 国际化人才培养
充分利用体育教育中波合作办学机遇,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两校之间的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融合中波国际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着重培养学生具有全球视野,通晓国际规则和事务,熟知中波教育教学规律,同时具备创新、创造和开拓能力及良好人文素养的国际化高级应用型人才。
三、双向互促,提升学生培养质量
(一)校地携手 共建育人平台
加强与地方学校和企业共建共促,与京津冀15家企业和13所学校合作开展实践活动(包括中小学、健身俱乐部、教育集团、健康管理机构、体育局等)搭建育人平台,与校企协同建立“培养目标与从业需求、课程体系与从业要求、核心能力与质量需求”三个维度的培养体系,双方共建“培养需求符合度、培养条件保障度、培养质量达成度、培养成效满意度”的人才培养持续改进机制。
(二)双师联动 增强核心素养
校企骨干教师挂职锻炼,共商培养方案,有计划选送专任教师到产业学院所服务的行业企业接受培训、挂职工作和实践锻炼,打造“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完善相关机制,引进行业专家授课,体育学院“双师双能型”教师共计48人。
(三)“双通道”路径 创新培养渠道
体育学院总结前期工作、凝练成果,创新出“双通道”核心能力人才培养途径,实现学科群与产业群的深度对接。围绕体育专业学生(思维能力、实战能力、岗位能力、应用能力、呈现能力)能力培养,进行普适教学和训练营“双通道”的培养途径。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对接、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对接,形成了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渠道。(见图10)。
结语:体育学院全面贯彻三全育人、五育并举的人才培养的育人模式,学生培养与地方发展深度融合,强化校地、校企合作,促使学生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专业形成”,在服务社会中培养学生“首岗胜任”应具备素养,并通过全面育人达到“具有创新精神和发展潜力的高级应用型”体育人才标准,逐渐形成体育学院“德技相长 兼蓄竞攀”办学特色,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体育事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