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师范学院进一步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方案
发布时间:2024-10-29  查看次数:
廊坊师范学院进一步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方案
 
院字〔2021〕5 号
 
为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中共中央 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和河北省省委、省政府、教育厅及学校关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方面有关的文件精神,在前期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基础上,持续推进学校课程思政工作向全面、纵深、精细方向发展,促进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确保思政教育落到实处、取得成效,切实提高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整体水平,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进一步把课程思政建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不断使专业课教学与思政课教学紧密结合,形成同向同行的育人体系,推动有机、有力、有效的“三全育人”大格局的形成与深化。
二、目标任务
在深入挖掘和运用各类课程中所蕴涵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基础上,充 分发挥全部课堂育人主渠道和所有教师育人主体作用,切实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继续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有机融入每一门课程,形成“三全育人”的良好育人格局。
三、基本思路
(一)坚持学生中心,不断完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在各专业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前提 下,继续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不断提升学生的课程学习体验、学习效果。
公共基础课程。重点建设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人文素质、科学精神、宪法法治意识、国家安全意识和认知能力课程的同时,继续建设有特色 的体育、美育类课程,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在美育教学中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 造创新活力,在潜移默化中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 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专业教育课程。继续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科学合理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从课程所涉专业、行业、国家、国际、文化、历史等角度, 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提升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
实践类课程。专业实验实践课程,要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增强学 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要注重让学生“敢闯会创”,在亲身参与中增强创新精神、创造意识和创业能力。社会实践类课程,要注重教育和引导学生弘扬劳动精神,将“读万卷书” 与“行万里路”相结合,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实践中增长智慧才 干,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
(二)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要继续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 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文学、历史学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等维度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结合专业知识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帮助学生了解相关专业和行业领域的国家战略、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关注现实问题,培育学生经世济民、诚信服务、德法兼修的职业素养。
教育学类专业课程。注重加强师德师风教育,突出课堂育德、典型树德、规则立德,引导学生树立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职业理想,培育爱国守法、规范从教的职业操守,培养学生传道情怀、授业底蕴、解惑能力,把对家国的爱、对教育的爱、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自觉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 好老师,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体育类课程。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注重爱国主义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奋斗有我的信念,激发学生提升全民族身体素质的责任感。
理学、工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教育与科学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提高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理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和科学伦理的教育,培养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工学 类专业课程,要注重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以我国优秀爱国科学家、技师的爱党、爱国、爱民族的精神,激发学 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艺术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教育引导学生立足时代、扎根人民、深入生活,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要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积极 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引导学生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提高 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
四、主要措施
(一)科学建立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按照《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在新修订的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中,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专业认证标准和廊坊师范学院关于修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相关文件要求,以人才培养方案为平台,按照课程功能、目标和特点,全 面挖掘、系统梳理、精准厘定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类课的思政教育资源和核心内容,不断推进课程思政理念、目标、方法进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进课程教学大纲,确立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
(二)实施课程思政“五个一”建设工程
1. 建设一批课程思政示范学院。各二级学院(系、中心)在前期课程思政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本单位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方案,明确工作目标、工作任务、预期成果及保障机制,全面推进本单位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学校将根据各二级学院(系、中心)课程思政阶段性改革成效,择优遴选 5 个二级学院作为课程思政示范学院。
2. 建设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各教学单位按照课程思政要求,逐步实现所有课程全部覆盖,根据各类课程特点,进一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创新教学设计,完善现有课程教学大纲和教案,在教学目标中增加课程思政目标,探索最有效的多样化教学方法,根据课程思政目标设计相应教学环节, 创新教学活动,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体现在学习评价方案中。每个专业建设 5-8 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在此基础上学校择优遴选 20 门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3. 建设一批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在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中设立课程思政专项,每年资助的项目不少于 5 项,加强课程思政的研究、实践与推广,促进思政教育与课程教学、专业教育的有效融合。
4. 遴选一批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优秀教学团队。积极鼓励和支持政治素质过硬,师德师风好,课程思政育人意识强,主动参与课程思政建设,重视课程思政教学研究,教学能力突出的教学团队和个人,积极投身课程思政实践。在前期课程思政建设基础上,依据建设成效,学校择优遴选 4 名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 2 个课程思政优秀教学团队。
5. 建设一个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学校成立 1 个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将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引入中心,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研究工作。深入研究课程思政教学的理论、机制、模式、内容、方法及创新等,探索不同类别课程德育体系、实施方法、实现路径及评价机制。
(三)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意识
教师作为育人主体,应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提高育人意识,转变教师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轻价值引领的观念,通过校内外教师培训、名师观摩课、名师沙龙等方式进一步加强培训,在每年的教师教学技能比赛中增设课程思政教学技能比赛内容,引导广大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理念,提高任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理解和认识,使教师理解课程育人是在传道授业解惑中引人以大道、启人以大智,从而能够自觉开展课程思政育人工作。 
(四)完善多元化课程思政评价标准
在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设计等重要教学文件的审定中要考量“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同步提升的实现度。在一流课程的遴选立项、评比和 验收中设置“价值引领”或者“育德功能”指标。在课程评价标准、教学比 赛、教学成果奖的评定标准中设置“价值引领”的观测点。在课程建设、课 程教学组织实施中,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增强和发挥作为首要因素,进一 步形成全员育人有效机制。
五、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在学校党委统一领导下,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完善相关制度措施,健全工作机构。教务处、宣传部、人事处、学生处、团委等相关部门和各教学单位工作联动,协同合作,确保课程思政工作再建设再提高,切实落到实处。
(二)经费保障
学校设立专项经费保障课程思政建设深入推进。通过项目形式对课程思政工作继续提供资助,并根据年度考核结果实施动态管理,确保专项建设 项目顺利实施。鼓励各教学单位设立专项经费,保障课程思政工作推进有力。
(三)政策保障
课程思政建设要列入各部门单位和广大教师年终考核范畴,建立科学 评价体系,定期对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情况进行评价,使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全流程、全要素可查可督,及时宣传表彰、督促整改。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情况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重要依据;各教学单位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成效将纳入教师思想政治工作评价体系和学院年终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