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形形色色的招聘陷阱
1、陷阱一:高职诱惑
作为应届毕业生,很多人将个人资料公开于各大招聘网站上,以求得用人单位的赏识。但这却可能给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提供了制造陷阱的机会。
文科学生小李一天接到一家保险公司的电话,被告知她已经被公司录取为“储备经理人”。小李在兴奋之余有点纳闷:自己从未向该公司投送过简历啊?但她还是兴冲冲地去了该公司。到那儿才知道,原来该公司从某招聘网站上的公开资料里“选”中了自己。经过一番培训后,小李弄明白了,自己要做的是保险业务员工作。小李所学的专业是与文字打交道,与保险业没有任何关系,而不善言谈的她竟然被业务经理夸成是“见过的最适合做保险的毕业生”,令人哭笑不得。类似情况还有,一家服装公司要招聘营销助理若干名,很多同学都去了,结果就是招业务员,工作是销售服装。
提醒:目前很多公司招聘业务员都是到各招聘网站搜集应届毕业生的资料,以高职加以诱惑。对于诸如此类“挂羊头卖狗肉”的招聘伎俩,毕业生一定要警惕,清楚自身实力,从基础做起,逐渐展现自己的才华,不要轻信高职诱惑。
2、陷阱二:骗培训费
一家招聘网站的“职场速递”栏目日前发布了某公司招聘软件开发人员的信息,毕业生小王觉得招聘要求与自己的条件比较吻合,便致电这家公司。不料一问才知,要获得这份工作要先交纳6000元,接受该公司指定的培训中心为期3个月的“软件开发技术与规范培训”。
小王询问了培训内容,发现都只是些软件开发中较为基础的技术,便表示自己熟悉这些知识并持有相关资历证明,是否可以用考试代替培训。然而对方却说:如果要上岗,就必须先接受培训。小王又提出想上门看一看,对方明确表示了拒绝,随后挂了电话。小王觉得很奇怪:培训的目的无非是培养员工的能力和知识,既然自己已经满足这些条件,为什么一定要花一笔数目不小的冤枉钱呢?
提醒:值得毕业生注意的是,一般正规公司会向求职毕业生说明试用期,即使求职毕业生在试用期没有通过,也会得到相应报酬。至于培训费,一般由公司担负。不少具有欺骗性质的公司,都以培训为由骗取培训费。因此,大学生们在找工作时,看到要收培训费一定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培训费不能白交。
3、陷阱三:“皮包公司”
毕业生小张曾收到一个房地产公司的电子邮件,被通知面试。由于小张并未向该公司投送过简历,为安全起见,他决定上网先查一下。让小张惊讶的是,他搜索后发现该公司居然用同一个电话、地址注册了4个“公司”,涉及医药、保险、建材等不同领域。该公司给求职毕业生的待遇异常优厚,而招聘信息中对于学历的要求竟然是中专以上即可。该公司以低学历招聘求职毕业生,却提出付相当高的工资,值得怀疑。后来经了解,该公司早就不存在了。
提醒:毕业生如果接到一些自己并不熟知或者并未投放简历的公司的面试通知,应该事先向有关部门查询、核实该公司的真实情况,并上网搜索一下该公司的网站,确定其规模与用人需求,然后再去进行面试。另外,一些以低标准将毕业生招进来并承诺高工资的公司,很值得怀疑。
4、陷阱四:利用家庭电话诈骗
应届毕业生李某在网上发布了自己的“求职简历”,收到来自“某高新科技有限公司”回信,让其重新填写一份更详细的“个人简历”,内容包括“详细家庭住址、家庭电话”等。
可几天后,该毕业生竟接到一个自称是市公安局刑警的电话,称其手机电话号码与一案件有关,要求该学生关机3小时。李某信以为真,照做关了机,10分钟后经同学提醒,他打了个电话回家。果然,已经有人给其家里打过电话,称李某因与他人发生争执受了重伤,现需紧急手术,让家里赶紧电汇4万元至某账号,骗局这才暴露无遗。
提醒:有的毕业生在网上填写个人简历时,将自己的家庭住址、电话等信息填写得都很详细。这些信息一旦泄露被不法分子利用,往往会给本人惹出很大麻烦。因此,涉世不深的大学生们无论在网上,还是招聘会上应聘,最好回避自己的家庭电话。
二、防止误入求职陷阱的对策
1、早做心理防范
招聘中的各种骗术,无非是利用毕业生的“三种心态”:第一是自负心态。觉得自己能力强、身价高,高薪聘任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结果往往落人“高薪”的陷阱;第二是着急心态。毕业生急于找工作的心理让一些不法之徒找到了借机骗财的机会,这些人以报名费、服装费、培训费、证件费等各种名义收取应聘者的费用后便人去楼空;第三是糊涂心态。大学生心地单纯,对社会的复杂了解不多,认识不深,警惕性不强。
2、对用人单位进行全面考察
一些不法分子或者非法中介为蒙蔽毕业生,往往会将自己或公司包装得非常气派,他们一般会在大厦、宾馆临时租赁办公室,进行虚假招聘。那么如何了解用人单位的资信呢?可以借用中医的“望闻问切”四种诊断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望”就是眼观六路,观察用人单位所在地的环境和单位人员的基本素质,查看有无营业执照等。例如,进入某公司后,要在其办公室观察有无营业执照、营业执照上所列的主要经营业务有哪些、营业执照办理的时间,如果没有看到,则要留心,可以从侧面打听或直接索要复印件。
“闻”是通过资讯手段了解该单位经营发展概况及运营状况。例如,在应聘前通过网络、报刊了解招聘单位的基本情况,在应聘面试时,找机会与员工聊天,询问单位的设立时间、主要业务、经营状况等,做到心中有数。
“问”就是通过自己的亲友、同学、师长等关系网,核实招聘单位所言是否真实。要尽量索取该单位一些书面资料 公司宣传资料,向资料中提到的客户、评奖单位、工商部门等进行核实,有时可直接向大厦工作人员打听。例如,这家公司入住大厦时间,若是新驻公司则要留心些。
“切”即直接交手试探虚实,在应聘中直接向主考官了解公司的各种情况,看看与自己了解的是否一致。最后综合上述信息,对用人单位的资信作出基本判断。
3、勿轻易缴纳各类费用和抵押证件
大学生应聘时要掌握好一个原则,即不要在应聘的过程中向招聘单位缴付任何形式的费用或抵押证件。在劳动保障部颁布的《劳动力市场管理规定》中明确规定:禁止用人单位向求职者收取招聘费用;向被录用人员收取保证金或抵押金;扣押被录用人员的身份证等证件;以招用人员为名牟取不正当利益或进行其他违法活动等行为。因此,用人单位要求就业者在签订合同的同时,缴纳抵押金、风险金等以防止就业者违约的做法是不合法的。求职者在遇到此类情况时,可以大胆地拒绝,不要相信单位给出的适时退款的承诺,如果用人单位连国家的规定都不遵守,他们怎么会遵守对求职者许下的其他承诺呢?再说,像招聘费、管理费、报名费等都是企业为引进人才、增强企业竞争力必须花费的成本,何以要应聘者承担?如果求职者已缴纳了此笔费用,则有权在进入用人单位后随时要求予以返还,也可以通过申请劳动争议仲裁,或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举报,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
4、获取招聘信息的渠道一定要正确
搜集招聘信息时要看信息是不是在正规的媒体或是网站发布的,不要依靠短信、QQ、E-mail寻求来源不明的信息。对网上的信息要有理性的认识和分析,并查询单位的真实性(比如:拨打当地区号+114电话号码反查等)等,谨防上当受骗。
5、不要轻易提供家庭电话
信息时代,所有通讯技术非常发达,每个毕业生都要有保护个人隐私的意识。许多学生找工作心切,生怕联系不畅,单位录用通知无法传达,就将自己的联系方式统统写上,殊不知这样会让不法分子钻空子。一般来讲,应聘者只要留下自己的手机、电子邮箱就足以方便联系了。当对方要求你提供奇怪的证明材料时一定要多留个心眼,不能向你并不完全了解的“招聘单位”透露任何有关你的隐私信息,千万不要轻易提供家庭电话,以防不法分子谎报你的信息,诈骗你的家人或朋友。
希望现未签约毕业生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辨别真假招聘的意识,通过正规渠道取得面试资格,切忌因一时求职心切而上当受骗,以免落入形形色色的招聘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