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规章制度 
本科教学培养方案
发布时间:2014年09月30日  点击数:

学生培养方案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法规性文件。为了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要,落实我校“十一五”发展规划,构建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根据教育部和省教育厅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校教学管理体制的改革,现就全面修订(制订)2009级本科专业学生培养方案提出如下原则意见。

一、指导思想

本科专业学生培养方案的修订(制订)要符合国家的教育方针和人才培养的总目标,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体现“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思想,本着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口径,灵活设置专业方向,注重能力培养,强化素质教育的教学改革思路,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整合优化课程体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学生培养方案要注重学生全面素质培养,在重视知识传授的基础上,大力加强学生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知识传授中要注意内容更新和学科前沿知识的学习。

(二)坚持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口径,提高毕业生社会适应性的原则。通过修订(制订)学生培养方案,在进一步深化已有的教学改革成果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要强化全校本科通识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建设,增强专业适应力。

(一)坚持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在保证国家对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的同时,深入教学改革,通过灵活设置专业方向模块,努力将各自的专业优势和特色反映在培养方案之中,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一些长线专业要注重专业的内函建设与拓展,通过开设新的专业方向,增强专业活力和吸引力。

(四)坚持课程体系的综合化和整体优化、系统规范的原则。通识课和专业课、必修课和选修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理论课和实践环节等要有合适的比例和前导后续性,课程内容避免交叉、重复,各专业总学时应不超过相关规定。

三、基本要求

各专业修订(制订)培养方案的具体要求如下:

(一)根据人才培养总目标,结合各学科专业的特点进一步调整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细化人才培养规格,尤其要体现出人才培养的特色。

(二)各非师范专业要认真思考、研究非师范人才的培养特点和要求,制订培养方案时着重考虑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注意市场导向,增强人才的竞争力,其培养方案应与师范专业有较大区别,注意吸收先进院校的长处。

(三)教育部制定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大全》(2003年版)专业目录中反映专业特征的专业主要课程应予以保证。

(四)要总结2008级培养方案实施中的经验教训,扬长避短,将教学改革成果吸收到新培养方案之中,提高新修订的培养方案的质量。

四、培养模式

(一)培养目标

师范类: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等学校教师,并为其今后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中等学校的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和教育管理者打下坚实的基础。

非师范类: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适应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需要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二)规格

师范类:

1、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以及“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热爱教育事业,具有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思想道德素质;

2、了解学科专业发展的趋势,具有宽厚的文化修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科学的思维方式,能从事1-2门学科课程的教学;

3、有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能力,能阅读、翻译外国文献,具有独立从事教育、教学研究的基本能力;

4、具有班级管理的初步知识和技能,有一定的心理辅导能力;

5、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具有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

6、具备教师职业资格的基本条件,并取得教师职业资格证书。

非师范类:(由各专业自定)

(三)修业年限

各本科专业的基本学制为四年,学生依学业完成情况可以提前或迟后毕业,但修业年限不能超过六年。

(四)基本模式

1、“平台+模块”的培养模式

培养方案要贯彻“厚基础、宽口径、活模块、重能力、强素质”的教学改革思想,构建“平台+模块”的教学体系,即两个平台;全校性通识课程平台、学科专业基础课平台;两个模块:专业方向模块、教师教育模块。试行前期按大类培养、后期进行宽口径专业教育的新模式,部分二级学院的学科专业基础课程可按学科大类打通设置,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程按宽口径原则设置。这样有利于前两年基础课程的统一教学和学生专业变动及学分制的实施。整个学程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3年的时间着重进行通识教育和学科专业基础课教育,以设置各平台课程为主;后1年的时间着重进行专业方向专修和提高加深课程教育,以设置各模块课程为主。

全校性通识课程平台  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品德课、大学外语课、计算机基础及应用课、心理学(师范专业)、教育学(师范专业)、大学体育课、国防教育课和大学数学(文科学生必修)、大学语文(理、工科学生必修)和文化素质教育课程。

学科专业基础课程平台  由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学科专业选修课构成。学科基础课是该学科门类中各专业的学生均应修读的课程,应在学科门类各专业中打通。学院在设置学科基础课时应包括:基础课、学科主干课、跨学科课程等。专业基础课为该专业中各专业方向的学生均应学习的课程。各学院在设置专业基础课程时应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外语)、学科教育学(师范专业)、必要的实践环节等内容。学科专业选修课程由各学院自行设置,要注重本学科专业与新兴学科、相近学科相联系的课程的开设;限选课比例要减少,任选课的比例要增加。这一平台,主要是拓宽学生的专业基础范围,增强学生适应性。设置学科基础课有困难的学院可暂不设置学科基础课程。

专业方向模块  各二级学院要根据各专业的特点及社会需求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科学合理地构建专业方向课程模块,这是体现“平台+模块”结构培养方案的关键。一般应设置两至三个专业方向模块,且每一模块课程应包括必要的专业方向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等,能够体现特色与创新,每一模块的学分数应一致。学生根据自身的特长、兴趣及社会需求等选择其中某一专业方向模块,体现人才的分流培养。学生一旦选择某个专业方向模块,就应按要求学完该专业方向模块全部课程,达到合格。

教师教育模块  以教师职前教育类课程为核心,为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中等学校的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和教育管理者打下坚实的基础。学分数与专业方向模块的学分数一致,师范类学生和非师范类学生均可选择学习。

2、副(辅)修

学生学有余力,在完成主修专业基本学分的前提下,可副修第二专业,或辅(选)修第二专业方向。各专业在修订(制订)主修专业培养方案同时,应制订出面向全院学生开设的副修专科专业或辅修专业方向的培养方案。副修专业或辅修专业方向应立足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职业迁移能力。

(五)时间安排

1、四年总周数为208周,其中寒暑假44周,教学活动164周;教学活动包括课堂教学120周、新生报到和入学教育1周、国防教育和军训2周(其中国防教育1周与专业课程同时进行)、毕业教育1周、复习考试16周、教育(专业)见习1周、教育(专业和毕业)实习8周、撰写毕业论文(设计)6周、机动8周。

2、每节课为50分钟,每天上午安排4节课,下午安排4节课,晚上安排2节课,全天共10节课。

3、四年总教学时数:

文科(包括音乐、美术专业)约2500学时(含实践环节),按实际课堂教学周数计算,平均每周约21学时;

理、工科(包括体育专业)约2600学时(含实践环节),按实际课堂教学周数计算,平均每周约22 学时;

英语专业总教学时数可按理工科控制学时数安排;雕塑专业(五年制)3200学时(含实践环节)。

(六)学分分配和计算

1、学分分配

培养计划四年制本科主修专业毕业学分为:文科类160-165学分,理工科类(英语专业参照)165-170学分。雕塑专业(五年制)170-180学分。必修课程占总时的75%左右,选修课程占总学时的25%左右。

2、学分标准

①课堂讲授课程原则上每16学时以上计1个学分

②体育、大学英语听力、实验、上机,每34学时计1个学分。

③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原则上每周计1个学分,一般为6-12学分。学年论文每次计1学分。

④集中进行的综合设计、实习(含毕业实习)等教学环节原则上每周计1学分,分散进行的满34学时计1学分。

⑤入学教育、毕业鉴定等只进行考绩,不计学分。

⑥创新实践学分:按《廊坊师范学院本科学分制实施细则》中有关“创新实践学分记载办法”执行。

3、实行主副(辅)修制,副修专科专业不少于35学分,辅修专业方向不少于14学分。

4、《教育教学时间安排表》(表一)、《本科专业课程类别和结构比例表》(表二)、《本科专业学生培养方案》(表三)、《教师教育模块课程表》(表四)附后。

五、有关说明

(一)培养方案的体例

1、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具体要求);

2、毕业应修读的学分(包括总学分和分课程类型的学分要求)和获得学士学位的要求;

3、学制;

4、课程设置,包括各种类型课程所设置的具体课程(列出主要课程即可);

5、教育教学时间表;

6、课程类别和结构比例表;

7、培养方案;

8、课程简介,包括课程编码、课程名称、学分、预修课程、内容提要、教材和主要参考书。

(二)文化素质教育课程

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为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分人文、科技、艺术三个系列,每个学生至少应修读4学分。


附件、本科专业培养方案

 

 

版权所有:廊坊师范学院教务处 | 地址:河北省廊坊市爱民西道100号 | 邮政编码:06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