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流行病防控进行时,共筑校园健康堡垒
发布时间:2025年04月07日 点击数:
春季,气温回升、万物复苏,但各类流行病也悄然进入高发期。为提升学生健康意识,增强自我防护能力,教育学院全体辅导员积极行动。2025年4月7日,各辅导员老师分别组织开展了“春季流行病预防知识”主题班会,为学生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班会中,老师们运用精心准备的PPT,详细介绍了多种春季常见流行病,如流感病毒中的甲流和乙流、肺结核、水痘、手足口病、诺如病毒感染以及花粉症和哮喘等过敏性疾病。让同学们了解到甲流和乙流在春季活跃,严重时可引发并发症;肺结核通过呼吸道传播,防控难度较大;水痘患者是唯一传染源,传染期长等知识,充分认识到春季流行病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个人预防措施是班会的重点内容。老师们一致强调洗手的重要性,指导学生用流动水和肥皂、洗手液,按照七步洗手法洗手,每次洗手时间不少于20秒,在接触易沾染病菌物品、饭前便后等情况下都要认真洗手。同时,不共用个人生活用品,定期清洗消毒个人物品,防止交叉感染。咳嗽礼仪也被着重提及,要用纸巾或手肘遮掩口鼻,及时处理用过的纸巾并洗手。
增强免疫力是预防流行病的关键。老师们倡导学生合理饮食,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和富含蛋白质的食物,保证营养均衡。保持规律作息,每天确保7 - 8小时的充足睡眠,让身体得到充分的修复和调节。适度运动同样不可或缺,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跑步、跳绳、做广播体操等,运动时要注意循序渐进和运动后的身体恢复。此外,老师们还介绍了疫苗接种的重要性,如流感疫苗、麻疹疫苗等,鼓励学生按时接种,降低感染风险,形成群体免疫屏障。
集体场所防控对于校园健康至关重要。通风方面,各班级每天定时开窗通风不少于30分钟,根据天气选择合适的通风方式,保证教室空气质量达标,同时避免对流风直吹人体。消毒工作也不容忽视,对高频接触物体表面,如门把手、桌椅等,要用含氯消毒液或75%酒精定期擦拭消毒,操作时要注意消毒剂的使用方法和个人防护,并做好消毒记录。紫外线灯用于无人室内环境消毒,要严格按照功率计算消毒时间,消毒后通风,保护好眼睛和皮肤,定期检查灯管。健康监测方面,各班级建立完善的缺勤追踪和晨检制度,详细记录因病缺勤师生信息,及时掌握病情进展,一旦发现聚集性病例,立即上报。老师们还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流行病知识宣传,倡导“生病不上课/上班”的理念,营造良好的公共卫生环境。
针对特殊情况的处理,老师们也给出了明确指导。学生若出现呼吸道或消化道症状,要立即佩戴口罩、居家隔离并及时就医,就医过程中做好防护。若发现聚集性疫情,需立即报告并配合疾控中心开展流调工作,如实提供关键信息,积极采取防控措施,同时做好心理疏导,避免恐慌情绪蔓延。
此次班会取得了显著成效。学生们对春季流行病有了全面深入的认识,系统地掌握了预防方法,预防意识和能力大幅增强。春季流行病防控是一场持久战,需要长期关注与努力。未来,教育学院将持续加强流行病防控知识教育,引导学生持续学习相关知识,积极传播预防理念,为守护校园健康、助力学生茁壮成长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