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院新闻
“五谷画”开课啦
发布时间:2021年10月09日  点击数:
10月8日下午,本应2:00开始的课程,同学们1:40就开始在直播间等待,这可是以“非遗廊坊”为主题的第二课堂系列课程的首次开课,同学们非常激动,满怀期待。双师课堂和双师工作坊是教育学院加强实践教学、实现应用型转型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本学期的“五谷画”第二课堂,由廊坊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刘永山老师和我院张伟航老师共同主持,小学教育系和学前教育系30名同学报名参加了本课程的学习。
为配合学校的疫情防控工作,本次课程采用线上形式,于腾讯会议平台进行。
 

 

在张伟航老师对本门课的开课目标、意义及评价方式做了简短说明之后,刘永山老师直奔主题,从粮食的起源,到粮食文化,再到五谷画的创作历史,娓娓道来,讲述了自己创作《水稻之父》背后的故事。为了挖掘素材,他跑到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对袁老零距离观察,与袁老促膝交谈,捕捉神态。刘老师同时分享了他心底一个永远的“痛点”:这幅画的材料,使用的是北方的大米,而袁老的贡献是对杂交水稻的研发。南北方的水稻存在着很大差异,“五谷画”的核心是“原生”、“原色”,终有一天,他要用袁老先生研发的杂交水稻为他创作一幅画,以示对这位解决了世界上五分之一人口的温饱问题的科学巨匠的敬仰。在刘老师的遗憾与愿望中,同学们感受着一名真正的“匠人”对完美的执着追求。
刘老师在课堂上尤其强调了创意的重要性,指出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更应具有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要让自己创作出来的“五谷画”多那么一点儿点睛之笔。
 

非遗不应只是停留在纸面上的几行陌生名录,而应是鲜活地存在于人们日常用度和体验当中,使其能够代代相传,成为中华文化精神底蕴的丰厚土壤,这才是“非遗进校园”的深意所在。
 
供稿人:张伟航 韩斯琪  审稿人:姚春
版权所有©廊坊师范学院教育学院
地址:河北省廊坊市爱民西道100号 邮编:065000 电话:0316-2188469 邮箱:lfjiaoyu@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