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培到园活动——廊坊市开发区一幼、四幼第一次职后教师培训
发布时间:2021年05月22日 点击数:
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儿童哲学(Philosophy for Children)已成为一股席卷全球的教育浪潮。在同儿童做哲学的过程中,不仅可以促进幼儿关怀性思维和伦理道德能力、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创造性思维以及倾听技能、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数学技能、自尊、情绪智力的发展;同时,对幼儿园教师来说,还可以改善幼儿园教师的儿童观、增进幼儿园教师的批判性反思能力、改善师幼关系和教师获取知识的方法,增进教师对课程文本的理解以及提高教师的自尊、自信及自我效能感。
受开发区刘丽翠园长委托,2021年5月22日上午8点半至11点半,教育学院倪凯歌老师带领儿童哲学工作坊的张佳莹、常亚男、卜子晴三名同学,在廊坊市开发区第四幼儿园开展了一场活泼有趣的儿童哲学探究活动。

在培训活动中,倪老师首先介绍了儿童哲学的内涵以及幼儿园实施儿童哲学的价值、模式、面临的挑战。并进一步讲解了了儿童哲学实施的流程:1)制定与理解规则(we listen, we think, we respond)——我们听,我们想,我们回应;2)热身准备(warm-up)——哲学之歌;3)呈现刺激物(Sharing a story);4)思考时间(Thinking time)——艺术探究;5)同伴分享(Discussing in pairs);6)提出问题和选择问题(Questioning);7)讨论(Discussing);8)观点建构(Building);9)结束(Closure)——概念地图;10)评估(Evaluation);11)活动延伸(follow-up work)。接下来,倪老师带领学员实际模拟了一场幼儿园哲学探究活动,倪老师以绘本《小黄和小蓝》作为刺激物,引导学员通过绘画进行思考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学员们提出了“小绿能不能分成小黄和小蓝?小蓝和小黄会不会重新组合成小绿?”“小蓝和小黄变成小绿之后为什么没有变大?”“小绿是谁?”“妈妈为什么不认识他们?”“小蓝该不该听妈妈的话?”“小绿和小黄结合在一起会不会生成小黑?”“小蓝不听话,该不该受到惩罚?”“找朋友是要找相同的好还是不同的好?”等问题,拓展了绘本《小蓝和小黄》在幼儿园课程中应用的深度和广度。在提出问题环节,倪老师按照“阅读理解类问题”“文学猜测类问题”“事实类问题”“探究类问题”这四个维度对学员们提出的问题进行了分类。通过投票表决,最后将讨论聚焦在“找朋友是相同的好还是不同的好”这一问题上,并依据学员们的要求,将问题转化成了她们最感兴趣的:“找伴侣是找相同的好还是不同的好?”针对该问题,将学员们分成两组,一组是选择找相同的,一组是找不同的,并围绕自己的选择,利用哲学思考工具“问题象限、建议、理由、赞同与反对、举例、作出区分(概念)、临界案例、目标靶、思想实验、拇指法”等进行了观点建构,并形成了概念地图,如围绕找伴侣需要考虑多个方面:性格、兴趣爱好、思维、阅历、家庭环境、潜力、行为、交往圈、才华、三观、经济实力、恋爱、外貌以及习惯。随后让学员们按照自己心目中的看重程度进行了排序,帮助学员认清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在活动的尾声,再次运用“拇指法”让学员们对今天所学东西做一个简单的评价。


通过这次模拟儿童哲学探究活动,唤醒了幼儿教师的经验与兴趣,更协助学员们深切体验了儿童哲学探究团体的魅力——充分倾听参与者的声音、发挥参与者的主体地位,通过团体讨论澄清对原有问题的认识,真正促进参与者思维的发展。
供稿人:倪凯歌 审稿人:姚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