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党史故事
红旗渠精神:艰难困苦 玉汝于成
发布时间:2021年11月08日  点击数:
太行山东麓,一条流动的“天河”盘在山腰,这就是被称为“世界奇迹”的红旗渠。站在渠埂上,抬头是陡立千仞的悬崖,俯首是深达百米的峡谷。渠水悬在半空,静静流淌。
1960年,巍巍太行山下,开始了一场浩大的传奇工程——建造红旗渠。在那个物资匮乏,技术落后的年代里,修建红旗渠的任务可谓十分艰巨,甚至连施工用的镐头、抬筐都没有。然而,就是这样的条件下,勤劳勇敢的十万林州人民凭借着立下愚公移山志,决心劈开太行山的劲头,苦战十个春秋,仅凭一锤,一铲,一双手,绝壁穿石,挖渠千里,在万仞壁立、千峰如削的太行山上建成了全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锻造了红旗渠精神。
红旗渠建设过程中,林县人民不依赖国家,不向上伸手,不等不靠——没有工具自己制,没有石灰自己烧,没有抬筐自己编,没有炸药自己造,粮食不够吃就采野菜、下漳河捞水草充饥……不畏艰险、百折不挠,林县人民喊出了荡气回肠的豪迈口号:“既然愚公能移山,我们修渠有何难,立下愚公移山志,决心劈开太行山”。
工地是前方战场,机关、厂矿、农村就是后方阵地,前方开山劈岭,后方全力支援。历时10年,10万修渠大军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不懈奋斗的精神,削平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在太行山上凿出一条蜿蜒曲折的“希望之渠”。
1969年7月,全长1500多公里的红旗渠工程全面建成。太行山的层峦叠嶂间,从此多了彰显中华民族精神奋斗的 “人工天河”,奔流至今。
历久弥新的红旗渠精神镌刻在每一块太行山石上,融入每一滴红旗渠水中。红旗渠水从20世纪60年代一路流淌到今天,红旗渠精神也在岁月的淘洗中,愈发光彩夺目。它立足于中华大地,闪耀着时代的光芒,历久弥新。这面精神旗帜,汇聚起强大的正能量,激励着中国人民在追梦路上奋勇前行。
红旗渠是一个写满初心的地方。这里既有历史的答案,也有时代的考题。这里,不仅有中国的过去,更有中国的未来,这里既是先辈们创造的奇迹,也是后来者们学习的精神宝库。在新时代下,我们更应该继承和弘扬红旗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