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单位:
根据《国务院关于强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发展的意见》(国发〔2017〕37号)和国务院2024年3月政府报告“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总体要求。为充分发挥创新方法在推动创新创业方面的重要作用,引导大学生运用 TRIZ 创新方法进行创新,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综合能力,引导和激励大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通过创新方法提高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备战河北省大学生创新方法相关赛事,现举办学校2025年廊坊师范学院第二届TRIZ杯大学生创新方法大赛(以下简称“大赛),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大赛时间
2025年5月-6月
二、大赛主题
创新方法驱动 科技产业共融
三、大赛目的
通过开展竞赛活动,发挥创新理论、思维、技法与工具在创新创业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和敢于实践的精神,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力,营造创新创业氛围,进一步夯实大学生创新创业综合能力,促进培育“双创”型复合人才, 以创新方法运用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
四、组织单位
(一)主办单位
综合实训中心、学生处、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二)承办单位
TRIZ大学生创新协会
五、参赛人员及作品类型
(一)参赛人员
学生组:全日制普通高校本科生、研究生以及普通高校毕业5年以内(2020年6月以后毕业)的全日制本科毕业生。
教师组:讲授创新方法课程(涵盖TRIZ、六西格玛、精益生产等各类创新方法)以及应用创新方法进行科学研究、产品研发、技术推广等相关活动的教师。
(二)作品类型
学生组:发明制作类、工艺改进类、创新设计类、生活创意类、创业类。
教师组:推广及应用类。
六、参赛要求
(一)报名要求
所有参赛团队均需以所在院校为单位集体报名参赛,本赛事不接受个人报名参赛(符合条件的大学毕业生可联系原毕业院校报名)。
1.发明制作类、工艺改进类、创新设计类和生活创意类报名要求
参赛对象为全日制普通高校本科生、研究生。每个参赛团队,学生人数一般不超过5人,专业指导教师1人,TRIZ指导教师1人。
2.创业类报名要求
参赛对象为全日制普通高校在读本科生、研究生以及全日制普通高校毕业5年以内(2020年6月以后毕业)的大学生创业者。创业类参赛团队需经过20学时以上的TRIZ理论培训。每个参赛团队,人数一般不超过5人,TRIZ指导教师1人。
3.教师组推广及应用类报名要求
参赛对象为讲授创新方法课程(涵盖TRIZ、六西格玛、精益生产等各类创新方法)以及应用创新方法进行科学研究、产品研发、技术推广等相关活动的教师。原则上从担任创新创业基础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中推荐参赛,已获奖的教师三年内不许重复申报。
(二)作品要求
每个参赛作品由申报书、展示幻灯片、汇报展示视频三部分构成,要求如下:电子版申报书及证明附件;作品展示幻灯片(PPT设置宽屏16:9);参赛作品10分钟汇报展示视频(MP4格式,分辨率1920×1080),每个视频限定100M以内。
1.发明制作类、工艺改进类、创新设计类和生活创意类作品要求
参赛作品所提供的技术方案应构思巧妙,具有较强原创性、创新性、新颖性。参赛作品对促进本领域的技术进步与创新有突出的作用和较高的学术价值。参赛作品应具备一定的实用性,能够在社会生产实践中应用,取得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2.创业类作品要求
参赛团队应结合团队自身经营的项目或产品情况,运用TRIZ理论工具进行技术革新或发明创造。参赛作品应具备良好的用户体验,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应能够在社会生产实践中应用,并产生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3.教师组推广及应用类作品要求
参赛教师应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进行过创新方法的推广应用,并产生相关教学和科研成果(如论文、论著、专利、教改项目等)、教学PPT、在教学中应用的相关案例、创新方法教学改革项目的参与情况。同时参赛教师需指导过大学生应用创新方法开展创新创业活动。
(三)作品提交要求
1.学生组要求
参赛作品应是参赛团队的原创作品,参赛团队将作品方案(包括:发明创意、原理、原理图、设计创新点等)、自主知识产权证明材料(如专利证书或受理通知等)、查新报告、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销售合同、用户使用报告等材料作为作品申报书附件一同上报。
2.教师组要求
参赛作品需要提交创新方法授课时长证明、授课教案(≥2学时)、教学多媒体课件(≥2学时)以及教学与科研成果证明材料(论文、论著、专利、教改项目、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情况、获奖情况、所产生社会或经济效益情况等)。
七、报名方式
参赛人员组成学科优势互补、专业配备科学、人员结构合理的团队,每名学生只可以参加一个作品、每个作品只可以参加一个类别,不得兼报。团队自愿邀请指导教师,每名指导教师指导作品不超过2项。
作品负责人须于得到赛事通知后,尽快扫描以下二维码填写相关信息进行大赛预报名,并加入赛事交流群(QQ群号:1044517786),后续安排将在交流群公布。
八、赛事流程
本届大赛分申报、初赛、决赛三个阶段进行,具体流程如下:
(一)申报阶段(4月30日—5月17日)
1.赛事交流群预报名(4月30日—5月17日)
各学院同学,确定团队成员后,由团队负责人进入赛事交流群,并将大赛预报名信息表(附件1)的电子版发送至赛事交流群群文件。
2.参赛作品提交(4月30日—5月17日)
各参赛团队于5月17日18:00前提交参赛作品汇总表(附件2)电子版及参赛作品(含电子版申报书(附件3-6)及证明附件、展示幻灯片、汇报展示视频等资料)发送至大赛指定邮箱。
参赛作品统一命名:作品分类+序号+作品名称(例:发明制作类001磁致伸缩位移传感器)。
(二)初赛阶段(5月17日-5月19日)
评审专家根据参赛选手提交的汇报视频、作品资料及附件进行网络评审,大赛组委会确定晋级决赛的作品,发布决赛通知。
(三)决赛阶段(5月20日)
现场决赛时间和地点另行通知,大赛组织专家对参赛作品进行路演答辩评审,届时依据《大赛评审规则》评选出一、二、三等奖作品,赛后公布获奖名单,同时评选出优秀组织奖。
大赛评审规则详见附件3。
九、联系方式
联系人:李世成
联系电话:19263301817
联系地址:数理楼三层工作室
赛事交流群:(见下图二维码)
综合实训中心 学生处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2025年4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