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先进典型
教师教育团队:永驻师范初心 践行育人使命
发布时间:2019-09-19  查看次数:
学校教师教育团队——河北省优秀教学团队
2009年,白世国教授作为带头人的“师范教育类课程改革教学团队”被确立为河北省教师教育省级团队。 2019年,教学团队被评为河北省优秀教学团队。

十年来,团队以育人为本、产出导向的教师教育理念为指导,以培养师范生“专业形成,首岗胜任”为目标,对师范类教育教学实施了五项改革:
优化课程结构,构建“4+3”新课程模式。按照教师素质结构要求,理论突破“老三门”,新组建“教育理论拓展与实务”课程,构成了“三基础一拓展”的“新四门”必修课体系;实践课程突破“学后练”“短实习”模式,构建观摩见习、实验练习、顶岗实习“三习递进”体系,从一年级跟进实践,直到四年级一个学期的顶岗实习结束。

优化教学内容,构建“高精深透新”和“实际实用实效”新内容模式。一是厘定和优化教学内容的归属,压缩客观、剔除重复、分流旁及内容,补充热点、动态、学理性内容,达到高位、精练、深邃、透辟、新颖;二是厘定和优化教学内容的目标体系,编写新课标和新教材;三是厘定和优化理论内容的专题系列,实行“专题化报告式”教学;四是厘定和优化实践内容的项目系列,配合“三习”确立认知性、技能性、综合性实践项目,实行“项目化训练式”教学,达到实际、实用、实效。
优化教学过程,实施“双导师制”新教学过程。聘请中小学导师324名,与校内50多名教育类课程教师按不同专业成立16个“双导师学科组”,在理论教学基础上辅以“双导师小组合作教学”。每个小组20名师范生,师生四年固定,按3层6段24项每月到中小学集中活动一次,校内分散活动若干次。
优化培养机制,构建“三三四”新机制模式。建立“USG”三方合作,实施教师职业能力观摩感悟、学练相长、实习巩固三层推进,以及四年全程培养。同时建立校外专家咨询指导组、导师团队、“三习”基地给予保障。
优化教学保障,构建“校地对接”的新资源模式。2012年利用中央财政支持改造了一座教学楼,建成了全国首个功能齐全的教师职业能力训练中心,并配齐全国优秀教师教学资源库,与合作基地形成内外搭配,让学生平时就能深入实际,保证平时备课、说课、讲课、评课、课件制作、教育技术练习和师生教研活动。该中心已评为“河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十年磨一剑,师范教育类课程改革教学团队成果丰硕:
解决了长期困扰教育类课程的四大顽疾,即结构失衡、陈旧冗长、学做分离、功能低效,显著提高了教师教育质量。总体构建了“教导学做研”五位一体的新教学模式,形成了以建构主义为导向,对五个教学元素进行系统管理,双师指导、多体互动、学练并举、感悟并进、教研相长的教学结构,以及内外兼修、知行统一的教学过程,实践中内化为稳定的教学模式。
团队的改革成果相继产生了7个省级教学成果奖,其中2013年、2017年,团队成员李士杰教授、白世国教授等团队成员分获河北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产生的省级教师教育教学团队、省级教师职业能力示范中心、省级《教育理论拓展与实务》在线精品课程、13个省级系列教改课题、81个校本专项教改课题、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3部5册教育课程教材、发表教学科研论文十四篇等,已成为我校教师教育的强大支撑和教育特色。
师范生的就业质量和教学能力显著提升。学生有五个方面的变化,即教学认知和教学实施能力,信息技术和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反思和自我发展能力,人际交往和协调沟通能力,行动研究和教育创新能力。表现在:口语表达能力、板书能力、交往能力、教师基本功以及教学反思、自我发展能力达到了极大的提升,各项评价指标达到了90%以上。学生与中小学等教育机构的联系常态化;实习就业优势明显,一致评价“胜任教学,踏实肯干,喜欢学习,师生关系好”,体现了“人师精神、匠师作为”培养特色;学生在全国师范生教学技能比赛获奖76项,其中特等3项,一等24项,二等32项。
《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对改革进行了专访报道;天津和平区教育局、北师大等高校专家纷纷前来考察;学校四次应邀参加全国研讨会,被指定典型发言。团队以改革永远在路上的执着精神不断上下求索!